知识就是力量
2012年6月18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至理名言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它和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许多其它论点一起构成了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础。时至今日,这句话仍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是经济和政治发展、民主和社会公正的基本前提。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里,这一论点再次得到印证。
阿拉伯抗议运动--草根的胜利
掀起所谓的"茉莉花"革命浪潮的,是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大多在20到35岁之间,是在读的大学生或者知识分子,却被政府剥夺了发展的前景。从拉巴特到利雅得,正是他们,这些年轻的医学家、工程师、记者们,走上街头,为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政治参与、更公平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途疾声高呼。这场战役现在还远远没有结束,抗议运动取得的果实还必须通过选举,通过民主机制来得到巩固。
教育可以赋予人力量,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参与意识--阿拉伯世界的统治阶级过去显然低估了这一点。没有过去20年里阿拉伯国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力扩建,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抗议运动。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阿拉伯国家在20年前开始的改善教育条件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即使是被赶下台的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Ben Ali),在教育领域也曾经是个值得一提的改革家。问题在于,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们仍然没有发展前景:没有工作、没有机会也无法参与政治。因为一切都已经提前注定,特权永远只属于那么一小群人。在"茉莉花革命"爆发之前,突尼斯的失业率高达40%。如果"本阿里们"早在一开始就知道,教育能够促成这么大的解放效应,恐怕就不会如此卖力地推进教育事业了。
教育:基本人权
没有教育就没有发展--这是国际社会早就形成的共识,同时也是一个明确的政治要求。联合国第二个新千年计划就是,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基础教育。在这方面虽然已经有进步,但却是相当缓慢的,而且具有严重的地区不均衡性。从1999年到2009年,全世界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比例仅仅提高了7个百分点至89%。
在过去一段时间,进步的速度甚至还放慢了。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区,这一新千年目标到2015年都无法完成。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每100个孩子中,只有87人能够完成小学学业。在许多贫穷国家,甚至有四成的儿童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中途辍学。农村地区和战乱地区的孩子教育条件更差。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女孩仍然在受教育方面普遍处于劣势。可见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类发展
尽管如此: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国家,还有印度和中国,都用实际的经验证明,教育能够明显促进经济发展。韩国的经济状况在50年代可能还不如很多非洲国家。可是对于教育的大力投资,和改善卫生条件和普及避孕常识等措施结合,就有效促进了韩国出生率的下降以及经济的腾飞。中国的经济繁荣也和人们对于教育的渴求密不可分:对于几乎所有25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接受教育都是他们的人生主题。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却不改善自由状况这方面来看,中国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模式只有在大多数国民支持这一政权的情况下才能够奏效。
更多的教育意味着对参与权和话语权的更多诉求
长期来看,任何一个非法的政权都无法抵御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多数群体的力量。假如出现这一局面,那就意味着民主变革的机会出现了,人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比如像俄罗斯、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国家,尽管很多情况下还都只是非常艰难的开端。
而对于津巴布韦、阿富汗或者朝鲜这样的国家来说,情况就更加困难了。只要那里的大多数人都还生活在贫困之中,并且每天被国家的宣传机器所包围,只要他们仍然缺乏教育,既没有机会获得独立的咨询,也没有比较鉴别的能力,更无法交换信息并联合起来,那么那些独裁者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争取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多么的重要。
作者:Ute Schaeffer 编译:雨涵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