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移民后代就学 德语至关重要

Ina Rottscheidt2008年8月17日

本周德国北威州大约80万名学龄儿童结束了以玩儿为主的幼儿时代,进入了人生新阶段:入学读书,认识人生“严峻的一面”。这严峻,名副其实,因为就德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短短四年的小学学习就可能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机会:如果成绩不好,四年后就只有资格上初级中学,毕业后几乎找不到什么工作。这就是德国颇受争议但目前依然在实行的教育体制过早筛选淘汰的严峻事实。

https://p.dw.com/p/Eyo0
一年级小学生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chromorange

这种体制对移民后代是否特别不公?毕竟,今年北威州新生有三分之一来自移民家庭,有些家庭根本不说德语,孩子上德国学校自然“先天不足”。如何弥补这一不足?就此,德国之声记者借新生入学之机走访了科隆两家小学。

第一家是Vingst区的Hesshofstrasse小学。只见刚入学的小塞娜(Sena)背着新书包,自豪地对记者说:“我已经会认字母了。我会念Pan-da(熊猫)什么的。”他爸爸插进来说:“她是先开始认名字,后来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都认会了,后来她又想学算术,我就教她掰着指头算题。她特感兴趣。”

小塞娜的爸爸对他这个女儿很自豪。他自己是土耳其人,幼年随父母到德国,在德国长大,德语听不出任何口音。他告诉记者,他一直注意让小塞娜不光会说土耳其话,也要会说流利的德语。为什么呢?他说:“我有些亲戚在家只说土耳其话,他们的孩子上学后就很困难。我的亲戚圈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成绩够上高级中学,其他都只够上初级中学或(特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开设的)特种学校。这你就看出区别了。”

小塞娜家住的科隆Vingst区,居民中外国人占很大比例,自然也反映在Hesshofstrasse小学的学生组成上。在大约280名小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来自移民家庭。入学新生中,时不时会有几名在家一点儿德语都没学过,很可能一年级的时候就跟不上趟了。因此,校长布洛德瑟(Manfred Brodesser)以及学校老师都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些学生。校长表示:“我们当然希望这些孩子的成绩最后能和德语好的孩子拉平。大部分孩子也都能做到,但有些孩子就比较吃力,那我们就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来弥补。”

其中之一是跨年级合班上课,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合在一个班上课,成绩合格再升级。此外,这所学校还采取一带一制、家庭作业辅导制、以及设立插班生班的做法。这个班收的学生都是随父母刚到德国、人生地不熟、一句德语都不会的外国孩子。施密特(Angelika Schmidt)老师带的就是这样一个班。她介绍说:“现在这个班,大部分孩子来自伊拉克,不少来自土耳其,还有意大利、俄罗斯、波兰的,还有两个智利的,还有一个肯尼亚的,真是来自五湖四海。”

给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统一上课并非易事,而且有些孩子,如来自伊拉克的孩子,一开始连拉丁文字母都不会。施密特说:“一开始你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一般人们会想,外国人在德国,至少‘你好’、‘再见’什么的会说两句。可这些孩子才刚到德国,第二天就被送到德国学校,真的是什么都不会。有时候他们还因为在此之前的种种经历而非常胆怯。教这些孩子你等于是从零开始。我老是联想到我的小女儿呀呀学语的情况。他们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说得差不多了。”

德国其他小学扶持外国学生的条件显然不如Hesshofstrasse小学好。比如科隆Widdersdorf 区的Olympia小学每个星期就只给在家没学好德语的孩子额外上很少几节课。在鲍尔(Kirsten Bauer)老师看来太少了,仅凭这么几节课,赶不上德国同学的水平。她说:“德国同学上完一年级就可以写小作文了,可是德语不好的学生还只会蹦单词、磕磕巴巴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或者只会说短句,问大家周末都干了些什么的时候,只会说‘我去公园’、‘我坐火车’,而不会用过去时态、没有形容词、词汇量太少、主宾谓不分等等。”

但无论是她还是Vingst区的施密特老师都一致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关键并不在于是从哪个国家来的,而是父母从小对孩子受教育的关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