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政府“以美抑中”
2011年11月30日周三(11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缅甸。人权组织"英国缅甸声援"的马克·法马内尔(Mark Farmaner)认为,这次访问是"(缅甸政府的)合法性和国际社会接受度的一个标志"。尽管如此,美国依然清楚表明,不会在取消经济制裁的同时停止政治制裁。一名美国政府发言人表示,要结束政治制裁,缅甸政府必须进行更多的改革。
美国的权力索求
美国希望通过克林顿访缅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德国科学政治基金会的亚洲问题专家格尔哈特·威尔(Gerhard Will)认为,"克林顿此行尤其针对中国",目的是向中国显示,美国现在与一个迄今为止中国拥有主导力的国家积极往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透露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外交雄心。他不但宣布在澳大利亚派驻海军陆战队,还积极推动在21个亚太国家地区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中国目前并未名列其中。
现在缅甸正在等待着希拉里·克林顿的来访。人权人士法马内尔表示,"这一事件符合美国的战略,也就是将重点放在亚洲,包围中国"。
缅甸赢得"活动空间"
通过接近美国,缅甸成功地在中国和印度之外,将另一个世界政治强国也拉拢到了自己的影响范围中。法马内尔分析道,多年来,缅甸都在中国和印度之间"闪展腾挪,左右逢源",现在美国也加入到了这场"游戏"之中。
中国和印度尤其注重缅甸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及包括林木、天然气、石油以及宝石在内的丰富资源。
传统而言,中国是缅甸最为重要的战略伙伴。不过现在缅甸政府强调本国的利益所在,最近缅方停止了伊洛瓦底江上一项极具争议的巨型大坝建设工程就是一个例证。观察家报道称,目前工地上已经进驻了超过3万名中国工人。但缅甸总统吴登盛在未与中方商量的情况下,单方面作出了停工的决定。对此中国外交部仅仅表示,"应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而《环球时报》则报道称,缅甸政府的决定造成中方巨大损失。此外,在报道希拉里·克林顿的缅甸之行时,该报指出中国不反对缅甸改善与西方关系,但不会接受本国利益因此受到侵犯。
印度也在缅甸积极行动,已经宣布将向内比都政府提供超过5亿美元的贷款,并与缅甸进行武器贸易。德里政府多年来都希望能够在缅甸丰富的矿产资源中"分一杯羹"。
过去,缅甸政府有一个惯常做法,就是每当派遣一名高层政府官员访问中国之后,就会派一名级别相当的官员访问印度。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缅甸之前三天,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兰访问了中国,并会见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新华社报道称,中缅之间的军事合作是这次会晤的中心议题。
美国企业要求取消对缅制裁
美国加入缅甸外交争夺战已经让内比都政府尝到了甜头,法马内尔表示:"一些美国公司已经开始推动院外游说,要求减轻对于缅甸的经济制裁,以求能够获得缅甸的自然资源。"
不过,关于吴登盛总统的改革诚意人们意见不一。分析家格尔哈特·威尔认为,"吴登盛将自己的政治前途与缅甸政治改革绑在了一起"。问题是,吴登盛是否能够抵抗来自内部的反对力量。缅甸问题专家法马内尔也提醒人们保持谨慎态度,"吴登盛作为一个民主和人权的使者的可信度并不高"。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来衡量缅甸政府的改革意愿,而非口头言辞。
事实上,缅甸国内的人权状况依然糟糕。侵犯人权的现象在过去一年有增无减。大赦国际等人权组织一致认为,缅甸政府军与克钦、钦族、掸族等少数族群之间的军事冲突存在继续激化的危险。目前缅甸政府还未就如何解决这些冲突提出方案。
作者:Rodion Ebbighausen 编译:石涛
责编: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