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访德日记(2)-网友L.H.

2002年10月29日

纪念德中建交30周年之际,我们收到了一些热心网友的来稿。在此我们试着刊出网友林华提供的访德日记。欢迎广大网友继续提供对德国的感受性的文章和意见。

https://p.dw.com/p/2mti
体育城科隆图像来源: AP

2000年7月21日
清晨,我们下榻的花园旅馆四周静悄悄。我在晨光中专门拍摄了一些附近居民住宅的外景。
旅馆东面的坡地上,有几排极普通的平房住宅,前门与小径只有2-3米的距离,每家有一个小小的后院。虽然一排房住着好几家,但每家每户精心修饰的大门、外墙、窗户在色彩、材质、装潢上不尽相同,门前门后的绿化也是风格各异,绝无雷同之感。

我穿行在这些普通德国人的住宅中,通过屋前院后的花草植被和散放在院中的休闲桌椅、儿童玩具,猜想着他们的职业和爱好,感受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德国民居的美化,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城市美景中不可或缺的亮丽色彩。
在北京,许多新建住宅区里,原本美丽的楼房,被各种铁栅栏、空调机、从不换洗的阳蓬等杂物弄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人们的装修意识中,仅仅限于自家的墙壁之内,而对天天映入众人之眼的外墙、窗户,却没有尽自己的责任去美化之。我想,也许有一天,北京人也会像德国人那样,在阳台、窗台上摆满鲜花(或人造花),把自己居室的外部也装饰一新。那时的北京城将会更美丽。

2000年7月22日
中午,结束在亚琛的访问。敦克夫人陪同我们乘火车经科隆前往柏林。
科隆,人称教堂之城。利用在科隆换车的间隙,我们参观了火车站旁闻名于世的圣彼德教堂,又称科隆大教堂。这座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高157米,长144米,宽8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双塔教堂,内部富丽堂皇的彩画玻璃窗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品都十分精美。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峻工时已是1880年。
二次大战的炮火严重损坏了大教堂,修复工作至今仍在进行,新旧石块清晰可辨,但教堂风格不改。在教堂一侧的地下修复工地里,有工人们严格按照原有风格雕刻的大块石制作品。我看到,在工人休息棚的石栏上,有反映修复工人工作情景的小雕像:头戴有檐帽的工人一手挥锤,一手扶钎正在雕刻,另一个人则在吃力地搬运大块石料。不知是哪位工人为教堂雕刻神像的同时,把同伴工作的生动形象变成了艺术品,让神和人永远同在!
科隆是德国的第四大城市,比亚琛热闹了许多。教堂广场上人来人往,游客之外还有一些用各种方式谋生的人:
衣着脏乱的男女青年在广场地面上画粉笔画,他们或两人一组或一人单干,或坐或跪地认真绘制着10多平方米的大画,多是历史人物和宗教题材,画得很不错。可惜一旦下雨,他们辛辛苦苦画的画就会被冲洗掉。但他们并不追求艺术品的永存,只是要通过作画的过程来乞讨。年轻人的身上手上都是粉笔灰,显得很脏,身边的容器里,有不多的硬币。
有几组青年人,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在路边、屋廊下演奏,有的激昂,有的悠扬,都是一副自娱自乐的神情。可惜游人匆匆而过,驻足的听众不多,想必收入也不会太好。
一位打扮成怪模怪样机器人的男子,站在教堂门前,不时做出一些僵硬滑稽的动作,惹得一些小男孩尖叫,也得到了游客的笑声。
穿鲜艳服装的一女士站在商店橱窗前,摆定一优雅姿式,圆睁双眼一动也不动。围观的游客都静静地注视着她的双目。我定晴看了好一会,眼酸了也没发现她眨一下眼,可见功夫不同一般。只是大家都抬头看她的脸,没人注意她脚下乞讨的容器,所以收获有限。
一个年轻小伙,手脚麻利地玩耍着3只小球,身手不凡。可惜没有一个看客,也没有一分进帐。但他还是锲而不舍地继续耍弄着那3只小球。

虽然我不理解这些人,特别是那几位绘画青年。但他们的乞讨方式还是可爱的,动用的是自己的"一技之长",观者欣赏,就请赏赐,并无乞求怜悯之意。乞者中没有残疾人和儿童。

2000年7月23日
我们下榻在修葺一新的柏林火车站旅馆。这里原属东德地区,站外施普雷河边保留了一段赫赫有名的"柏林墙"。统一后,人们在墙上绘制了许多表达人民向往统一、和平,痛恨分裂的作品。
柏林像一个大工地,特别是原东德地区的许多地方都在修建。由于经济和体制原因,东德在文物维护、居民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不少旧建筑都处于失修状态,新建筑又不符合今天的需求。原东德地区有许多类似我国的"板楼"建筑,一看就知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与柏林古都的风格很不和谐。例如柏林大教堂旁边,民德时期修建的大会堂,是一座茶色玻璃为主要外墙的方型大楼,有不伦不类的感觉。柏林人正在争议是否有必要保留这座建筑。
在近几年新建成的许多建筑中,有一栋玻璃外墙的商业大厦,高高耸立在波斯坦广场一隅,占尽了地利,资金出自日本商人之手。听说这一情况,我心里觉得有点不对劲,来自心灵深处对日本的反感顿时涌了上来。我真希望这座楼是德国人自己的。当然,我的想法纯属意气用事。

2000年7月24日
上午,赴总统府外事办会谈。
总统府是座U型的三层楼,临街而立,楼前有大片草坪和低矮的栅栏,没有站岗放哨的卫兵,也没有戒备森严的气氛。院内是名为美景园的英式花园,由树木、草地、小径构成,自然清新。

会谈后,我们在总统府进工作餐。天气很好,大家来到园内餐桌旁,在阳光下就餐。不远处的栅栏之外,是一座城市公园,不时可见游人走过,让我们这些就餐的人感觉总统府就在公园里,总统就生活在民众之中。
告别总统府,我们匆匆赶去参观《柏林墙历史展览》。该馆建在原柏林墙某出入口西德一侧的居民楼里,陈列了大量的实物、照片、文件和录像资料,把分裂时期东德人民不顾死活、千方百计奔向西德的情景展现给了参观者。惨烈悲壮的故事令人震撼,也使人倍觉郁闷。历史再一次证明,国家分裂,民族分离,是人民不能容忍的。为了统一事业,战后的德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柏林墙的历史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快速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才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