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伦敦声明雷声大雨点小
2006年1月31日一位在伦敦参加会谈的美国外交官事后说,人们目前不可能作出更强硬的决定。他承认,5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本次会议的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之前欧盟和美国还明确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本周作出将伊朗核争议提交安理会的决定,但会后却改口说,将向安理会通报信息,各国将在国际原子能机构3月份举行下一次会议之后,再要求安理会根据该机构的报告作出相应行动。
换句话说,这一问题的解决再次被推迟了。俄罗斯、中国以及联合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最终说服了各方不要操之过急,而要争取更多时间。如果不考虑俄罗斯和中国的顾虑,周一夜间的会议是不可能达成一致的。
在此背景下,有关伊朗核计划的问题依旧充满争议,前景不明。欧盟国家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急于让安理会介入,并考虑对德黑兰采取制裁措施。但与此同时,即便在华盛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是否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一方面人们明显意识到,制裁伊朗的决议很可能遭到俄罗斯和中国的否决,另一方面也没有人能指出,哪些制裁措施确实能迫使伊朗作出让步。然而如果拿不出真正有效的施压方法,安理会的介入就很有可能失败并成为笑柄。
俄罗斯重申了自己的建议,即说服伊朗接受一个妥协的限制条件,既能让德黑兰保全面子,又能减少国际社会的疑虑。这一限制条件就是,俄罗斯和伊朗将共同在俄罗斯境内实施有争议的铀浓缩工程,而伊朗不必被迫彻底放弃在本国自主进行铀浓缩的权利。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伊朗有权发展核能,前提是用于和平目的。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伊朗的核计划偏离了民用目的,而伊朗也一直强调这一点。
尽管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伊朗的核计划仍然一再成为国际关系紧张的导火索,这并不是基于人们掌握的事实,而是源于西方对伊朗的不信任。人们常常将原因和结果搞颠倒,在这一点上,新闻报道也不亚于政治家。比如,当下的报道说,伦敦会议决定将伊朗核问题交付安理会讨论,但事实是,有关国家将这一举动再次延迟。因此不能说这是一个事实上或外交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