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遭美式自杀袭击,45亿年“老寿星”破相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5年7月4日

美国科幻大片“深度撞击”描述的是人类拦截冲撞地球的彗星的壮举。现实中的美国人比科幻电影更神:他们主动招惹彗星,向“坦普尔一号彗星”发射撞击器,为这个生存了45亿年的太空“老寿星”撞出了一个大坑。

https://p.dw.com/p/6sS5
深度撞击的模拟图图像来源: AP/NASA/Pat Rawlings

中欧时间7月4日上午7点52分,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飞行探测器释放出的撞击器以3万7000公里的时速义无反顾地冲向“坦普尔一号彗星”,并在“壮烈牺牲”前的最后两秒将最后一幅高分辨率图片传回处在安全观测轨道的母船。

这是一次离地球人最远的一次“自杀袭击”,撞击器与“坦普尔一号彗星”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相撞。铜质的撞击器虽然只有372公斤重和像一台电视机大小,但撞击的力量仍然达到了差不多4.5吨TNT炸药的威力,在约14.4公里长,4.8公里宽的彗星上撞出一个足球场大小、30多米深的坑洞。

今年1月12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的“深度撞击(Deep Impact)”号探测器由母船与撞击船两部分组成。在太空经过半年2亿公里的飞行后,撞击器与母船成功脱离,24小时飞行后,以3万7000公里的时速击中彗核冲着太阳的一面,而母舱则将自己调整到安全的轨道,观测撞击过程。

母船自身带有高分辨率的相机和红外分光计等精密观测设备,在离彗星仅500公里的安全距离近距拍摄撞击过程,记录撞击坑的大小、深度、形状和内部结构,分析从彗核内部喷射物质的成分,并将观测到的宝贵图像和数据传回地球。

“深度撞击”行动耗资3.33亿美元,使命是探测彗星的成分,从而进一步了解几十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中的原始物质成分。彗星是由气体、尘埃和冰组成,彗核的物质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就存在了。有的科学家相信,地球上生命的基本元素就是由彗星带给地球的。

Ausschnitt NASA-Kotrollzentrum Deep Impact Temple 1 Einschlag
美国宇航局控制中心的观测图片图像来源: AP

“坦普尔一号彗星”与太阳系同时形成,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椭圆型小行星带上,是德国天文学家坦普尔(1821-1889)1867年4月3日在法国马赛观测时发现的。坦普尔一生总共发现了15颗彗星,但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坦普尔一号”实际上是他发现的第9颗彗星。坦普尔当时就计算出,“坦普尔一号”轨道周期为6年。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深度撞击”并不会改变“坦普尔一号”的运行轨道,在现在和可预知的未来也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撞击所产生的彗星的喷射物质将停留在彗星轨道上。

NASA-Kotrollzentrum Deep Impact Temple 1 Mitarbeiter freuen sich nach erfolgtem Einschlag
勇敢的美国人:鸡蛋把石头给撞破了图像来源: AP

全世界都观看了这场美国人导演的太空实景大戏。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斯必泽太空望远镜和钱德拉太空望远镜都观察和记录了撞击过程。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也在太空中监测了撞击过程。全球的众多天文学者和业余爱好者都通过望远镜目睹了这一太空“自杀袭击”事件。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