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这句话出自《圣经·旧约·传道书》,因为海明威用来作为一部成功小说的书名而更广为人知。不管它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种描述显然是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地球视角。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位叫威廉·安德斯(William Anders)的宇航员在太空拍摄了照片《地球升起》(Earthrise,又译为“地出”)并经媒体广泛传播之后,人们才普遍意识到,原来在宇宙中换一个视角,我们也能看到“地球升起,地球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1968年12月,安德斯与同伴博尔曼(Frank Borman)和洛弗尔(James Lovell)一起,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派遣,驾驶阿波罗8号宇宙飞船执行人类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并绕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务。他们的任务之一是拍摄月球,月球的荒漠地表让安德斯感到无聊,直到他和同伴惊喜地看见绚烂的地球正在冉冉升起。
这张照片生动地呈现出地球在浩瀚太空中的美丽和脆弱。它改变了人类看待地球的方式,激发了全球环保运动,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照片之一。上周五(6月7日),90岁的安德斯在美国华盛顿州一架小型飞机坠毁事故中不幸遇难。作为对他的怀念,这张照片再次得以全球传播。
上世纪的太空竞赛是美国和苏联分别代表的两个政治集团之间冷战的产物。但是,它也意外地让无数人拥有了地球作为人类共同家园的概念。安德斯后来说:“我们去到月球就是为了发现地球。”
1997年,有几位前苏联和美国的宇航员受邀到中国参加活动,我和当时所在报社的同事一起对他们做了面对面的采访,并聆听了他们的演讲。这次采访让我深受触动,不仅仅是因为这几位宇航员面色红润,步履矫健,更是因为他们的眼神和言语里都明显超越了国家、种族、政治和军事。他们都强调,从太空中回望地球,看到的是整个人类。有一个宇航员说,他从太空中看到当年两伊战争的硝烟,知道人类正在自相残杀,感到分外悲凉。
几年后我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我从这些宇航员身上,看到了未来人类的模样。”
“嫦娥六号”在月球上铲出一个“中”字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对“未来人类”的期待显然过分乐观了——就在安德斯辞世的前几天(6月5日),中国央视(CCTV)洋洋自得地宣称,科研人员本来计划让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多铲几铲”,但完成“中”字的最后一笔时,正好样品容器也满了,各种意外促成了一个“中”字的产生!“可能注定中国要在月球留下自己的印记!”几天时间过去了,网民仍在央视微博账号上这条消息的评论区欢呼“中国式浪漫”,没有人悼念安德斯。
在月球上铲出一个“中”字,也许真的是“各种意外促成”,但是这样的“爱国主义”宣传,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如果我们去看以“嫦娥六号”为名开设的微博账号,会发现这个卖萌的“小六”对“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首次踏上月球时所言)这种地球人整体观念毫无兴趣,它念兹在兹的宣传仍然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有人会说,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骄傲?当然可以。问题是,专制政府严格控制的宣传机器,从来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嫦娥六号”挖出的“中”字,其含义不是“地球升起”,而是“中国升起”,更准确地说是“中共升起”——意味着“民主国家能做的事情,专制国家也能做到,而且还会做得更好”。
“嫦娥六号”俨然在微博账号上说:“我们去到月球就是为了发现中国”——中国好强大,好美丽,好多传统文化,好好可爱啊!它实际上是把21世纪的“柏林墙”修到了月球上——将地球分为中国和境外,将地球人分为人和中国人,将地球文化分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甚至试图将全球政治格局重新划分为东方和西方。(参见《长平观察:“习近平先生,推倒这堵墙!”》)
如果有在天之灵,安德斯定会感到不安。
作者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