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挨耳光-大陆政策决定谁执政?
2005年12月4日阿扁吃耳光
在台湾,选民们给了执政期到半的陈总统响亮的耳光。在地方选举中,他的党遭受了惨重损失。陈把这次选举搞成了对他的中国大陆政策的表决。反对党通过这次选举,则希望尽快地重掌大权,对大陆实行路线转折。
最终,就连过火的演技也没能帮上忙。当台湾总编陈水扁总统对着几千名他的支持者为第二天的选举鼓劲时,他的讲话由雄壮的美国英雄电影插曲伴随着,每当他说出重要的话,就响起戏院舞台效果:雷鸣,电闪,焰火升空。忠诚的支持者们一袋一袋地发放小旗,按响汽车嗽叭。
然而,只过了24小时,陈不得不承认他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让在野的国民党回归总统府和转变对中国大陆政策的梦做得更热烈了。
在地区选举中,围绕国民党的联邦赢得了23个县中的14个,而民进党的联盟远离他们至少占领11个县的目标,只获得了6个县。党主席苏贞昌在选举之夜便宣布辞职(接下来行政院院长谢揆也提出了辞职请求)。对头-国民党的马应久则顺利通过了他的首次选民考验,完全有了期待总统候选位置的权力。
中国大陆政策驱散当地问题
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认为:陈和他的民进党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对这位总统来说,这是给他第二个和最后一个任期下半期的一个明确的思考题。陈把一个当地性质的选举抬到了对中国大陆关系的高度,他使劲向选民灌输:一旦国民党获得选举胜利,就会去贯彻他们的一中政策,摧毁台湾主权,国民党将向北京磕头礼拜。
反对党则指责民进党腐败,尝试以一个干净的正直的政党的形象来毁坏民进党的声誉。反对党的选策显然获得了成功。虽然民进党发言人肖女士(Bi-Khim Hsiao)对德广联记者说,那些(腐败)只是“不能容忍的个别案例”,而“国民党是烂到了根了”。而选民们在民进党这儿看到的,恰恰是七年前导致他们把国民党选下台的疾病现象。那时,在国民党无间断地统治台湾51年后,党和国家机器被腐败和裙带经济啃得千疮百孔。然而,现在,就连亲现任政府的台北时报也发问:“民进党成了新的国民党了吗?”
寻找对北京的姿态
陈总统不得不把这个惨败视为选民对他的对中国政策的拒绝,让总统大人陷入了一个棘手处境。在他的任期内,台北跟北京的关系明显降温。中国怀疑台湾政府在作出让岛屿独立于中国的努力。从官方态度上看,民进党避免在这个问题上固定一个立场。台湾陆委会主任吴钊燮对德广联记者说,关于台湾地位的谈判必须“以平等对平等”地进行。此外他说,他的拒绝一开始就定位,而中国想要从一开始就给这种谈判规定结果,即跟台湾岛统一。他说,台湾的的民主体制问题也是不可谈判的。
而国民党承认现状,希望把这本书续写下去。这个党是在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逼迫下逃到岛上的。它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统一的中国的思想。接近国民党的思想工厂“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的陈树强(Stephen Chen)强调道:“中国不是外国。我们不是两个国家,只是还没有统一。”
5月,当时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作为内战后的第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北京就在那之前不久刚公布了一个反分裂法。在反分裂法里,中国政府规定,一旦台湾向一个形式上的独立走去,就要采取武力措施。连的访问引起了民进党愤怒的抗议,也由于连在民主和人权这些方面的不同见解上把话说得很轻。之后的民意却表明,民众的大多数对国民党的这一步是欢迎的。
通过贸易来转变?
经济界希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良好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台湾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04年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方向是大陆。台湾企业至今已在大陆投资愈1000亿美元,约100万台湾人在台湾海峡的那一边工作。这些造就了依赖性。吴钊燮指出,越来越多的市场经济和接触会在长期内导致中国更多的民主。
然而到那一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而且问题是,参与者是否能给一个和平的相存相处带来长期的呼吸条件。中国现在已经把700枚导弹对准了台湾,并在继续发展军备。台湾人怀着复杂的感觉迎接2008年。奥运会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一步地进入国际注意力的中心。吴钊燮主任回忆道,1989年,俄罗斯国家元首戈尔巴乔夫对北京的访问引发了学生示威,最后导致天安门广场的屠杀。吴主任接着说道:由于国内大量的问题,北京也许会把台湾问题作为转移视线的手段。
寻找候选人和目标
偏偏就在2008年,台湾将选举新的总统。在此之前,台湾最大的城市台北和高雄将在2006年选举,2007年将选举新的国会-这个国家处于一场不间断的选战中。现在,气氛就已经紧张激烈了。侮辱、怀疑、阴谋论在双方都成了日常现象。在选战中,惊心的贿赂录像被公开,候选人的健康状况材料被送给媒体。中国时报今天斩钉截铁地说:“失败的不是民进党,失败者完全彻底的就是我们的民主。”
陈总统现在必须尝试有效地转守为攻,然而,在他剩余的在任期内,他的存在完全有可能象只中风的鸭子。他必须重新在温和还是激烈的两种调子中作出选择。同时,在他的党内,作为他的接班人的候选人在武装起来。前几个月肮脏的选战过程,让人对前景不敢看好。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