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究竟能不能自主創新?
2013年2月1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漢高集團是德國的日用化學品巨頭,該跨國企業八成的雇員都在海外,其中中國當然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和生產基地。該集團總裁羅思德(Kasper Rorsted)據說一年中平均有160天都在出差,忙於會見世界各地的客戶,以及看望各個生產基地的員工。這位2008年開始執掌漢高集團的丹麥經理人日前接受了德國《商報》(Handelsblatt)的獨家採訪,其中自然也提到了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活力,包括中國:
"我希望能夠理解各國市場的差異所在。在亞洲新興國家,人們是那麼的努力追求發展和改變,這是令人贊嘆的,而相比較之下,歐洲人就總是著眼於怎樣維護現有的財富。"
善於傾聽不同文化的聲音
《商報》記者追問道,也有人說,這樣的所謂活力其實是來源於亞洲(包括中國)的文化傳統,那裡的人們總是習慣於接受具體的指令而不善於創新。比如有不少德國企業家就抱怨,他們的中國雇員不能夠獨立自主地工作。對此,羅思德表示:
"有些國家的雇員可能的確是沒有那麼喜歡講話,讓我們感到不太習慣。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想法。……在自主創新方面,我不認為有太大的差距。我們也不應該過於驕傲自滿。瞭解其他的文化並且小心謹慎地對待差異,這是很重要的。有一句英語諺語說的好:如果你自己總是滔滔不絕,當然就很難傾聽(lt's very difficult to listen if you're speaking all the time)。"
隨後,羅思德談到了讓集團各國員工有機會來德國總部積累經驗、或者去其他國家瞭解市場狀況是多麼重要。因為作為日化產品製造商,漢高一直為不同的市場專門研發和供應不同的產品,不可能像蘋果公司那樣,一款iPhone手機可以賣到全世界。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漢高產品,就是在中國製造的。羅思德承認,漢高退出中國洗衣粉市場也是不得已:
"我們已經15年沒有從洗衣粉領域盈利了。中國洗化品市場的競爭極其激烈,我們必須將精力集中在優勢上。我們在中國一共有4萬7千名員工,以這樣的規模是不可能所有市場領域面面俱到的。我們在中國的粘膠製品和化妝品市場非常成功,但是洗衣粉領域不是我們的強項。"
"火焰中的抗議"
接連密集發生的藏人自焚事件也是德語媒體本周關注的議題。《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發表報導評論道,雖然人們並不熟知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的舉動卻具有象徵性的重要意義。在過去的12個月裡,一共發生了超過80人次的自焚事件,頻率大大上升。由於中國政府數年來一直禁止外國記者和外交人員進入藏區,很難得到有關那裡情況的獨立報導。
而生活在北京的藏人作家維色(Woeser)則是少數能夠提供藏區情況的人之一。她對記者描述了自己去年在西藏逗留三個月的經歷感受:"拉薩就像一座監獄。……城裡到處都是士兵和武警。"在某些地區,藏人不能自由行動,而是需要通行證。藏人受歧視的感覺劇增。46歲的維色表示:
"政府想要用高壓手段來解決問題,但是自焚事件表明,他們達到的恰恰是相反的效果。"
摘編:雨涵
責編:謝菲
摘自其他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