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的「基建外交」

苗子(摘譯)2015年6月29日

政論雜誌《德國與歐洲政治》分析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資在中國外交政策中的地位。

https://p.dw.com/p/1Fpi2
China Strassenbau Afrika Nairobi Eastern & Northern Bypass
中國在奈洛比修建的道路圖片來源: 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與歐洲政治》(Blätter für deutsche und internationale Politik)發表題為"中國:通過基礎設施實現的地緣政治"(China:Geopolitik durch Infrastruktur)一文。文中寫道:

"這是主席習近平外交政策的核心項目:一條新的絲綢之路將推動歐亞非貿易。早在2012年,跨歐亞快車就已在重慶和杜伊斯堡之間往返。...竣工後,這條絲綢之路將連接65個國家。...中國希望修建、使用和監管跨國基礎設施。由此,該國的崛起將達到新的高度,超出人們通常對軍事和經濟強國的設想。"

"說起基礎設施,人們會立刻想到水壩、道路、鐵路或電訊網路。事實上,中國早已在世界各地實現了大規模的相關項目。如今,中國基建投資的一股更大的潮流首次湧入歐洲。中國企業不但著眼於舊大陸的南部,--因歐元危機,那裡成為吸引人的投資目標。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其實已經擁有倫敦機場的股份。他們還將參與建造高速列車和核電站,至少在英國已是如此。"

"然而,對中國未來的實力影響範圍而言,有兩大特別的全球性基礎設施具有決定性:金融網路與數字網路。這意味著必須與世界範圍內的訊息與資本流緊密交織。中國銀行、股市和金融中心正與全球金融市場日益融合。與此同時,我們也站在一場全面技術革命的拐點:即將來臨的'超級網路'將使電訊與能源供給、工業生產及金融服務相互結合。"

"簡單而言,基建外交指的是,大國致力於跨越國境,在全球實體與虛擬網路中佔據中心位置。鐵路線、深海電纜、輸油管道、衛星傳輸一直是秩序政策(Ordnungspolitik)的核心。現代的交通、運輸和電網則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和本國國內的經濟融合奠定物流基礎。由於中國國內規模巨大的基建項目,中國企業如今在電力、水壩和鐵路建設領域成為世界領先的承建商和投資者。無論是連接雲南省與東南亞國家的輸電與鐵路線,還是在中亞鄰國的輸油管線和道路網路,都加速推動著經濟與政治的融合。"

"但對21世紀的基建外交更具指向性的,還是數字與金融基礎設施。數字通訊路徑以及看似抽象的資金流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多麼巨大的滲透,一直到新近的世界金融危機和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醜聞,才讓許多人有所意識。"

"在北京看來,無論是金融領域還是網路监管,經濟與政治上的客觀要求都日益分道揚鑣。儘管在這兩個領域,國家自主決定權都仍享受最高優先地位。但各部委、計劃部門和國有企業也都認識到,必須實現更深層的聯網與融合。"

Serbien Die neue Brücke über die Donau
中國投資建造的貝爾格萊德多瑙河大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 Brey

《法蘭克福匯報》關注大眾生產廉價汽車的計劃:

"大眾公開外界期待已久的廉價汽車的具體生產計劃。總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宣佈:'我們將自2018年起向市場投放廉價汽車系列。'該企業希望在三年內首先從中國市場開始。然後大眾會審核該項目是否也適用於其它市場。售價約10000歐元的該車型被視為大眾未來的核心項目之一。...大眾總裁宣佈,在中國投放的車型將包括SUV、三廂和兩廂三種。"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