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與氮污染:你(也許)不知道的事
2013年2月2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英國《自然》雜誌周四(2月28日)刊發一篇題為"中國氮污染加劇"的論文。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與德國霍恩海姆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在過去30年間,成為世界上大氣氮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這也進一步導致了土壤與地下水體中的氮污染負荷加重,植被與農作物也同樣受到影響;氮污染沉降已經超過了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上限,若不採取措施予以制止,情況還會進一步惡化。
霍恩海姆大學的生態學專家方邁爾教授(Prof. Dr. Andreas Fangmeier)也是文章作者之一。他就中國的氮污染問題,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
方邁爾教授,大氣氮污染的問題,在中國究竟有多嚴重?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當然,也要注意到,中國的華北平原之活性氮污染情況尤其嚴重。
我們也從《自然》雜誌刊發的您的論文中看到,中國的氮污染並不僅僅存在於大氣中,還包括土壤與水體污染。
完全正確。空氣中的氮化物會進入土壤或水體,而這些地方的氮也會部分再以氣體的形式回到大氣中,比如笑氣(一氧化二氮)。然後在降雨充沛的時節,空氣中的氮化物又會進入地表水系或者地下水體。
那麼,這些氮化物污染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有多種來源。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大規模的農業生產。華北平原是中國的重要糧倉,小麥及玉米的耕種面積非常大;同時,牲畜養殖密度也很大,蔬果種植同樣也很發達。而華北的農作習慣中,施肥量非常驚人,很多時候都是施肥過度。農業領域的污染通常都是氨類化合物。另一方面的污染源則來自工業與交通運輸領域,主要是以氮氧化物等形式出現。也就是說,氮污染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共同導致了我們的生態系統所承受的氮污染負擔過重。
我們也從許多媒體得知,華北地區的細顆粒物污染非常的嚴重。這與氮污染之間有什麼關聯麼?
當然是有聯繫的。細顆粒物並不是簡單地來自於農業或者工業及交通排放。這裡涉及到比較複雜的氣相反應過程。簡單來說,過度施肥的土地,會釋放出氨氣,在潮濕的氣候下轉化為銨鹽;發電廠或者取暖鍋爐燃燒後的產物中,則常常含有二氧化硫,在空氣中進一步轉化為硫酸鹽。兩者相結合,就會形成次生氣溶膠,進一步加劇了細顆粒物污染。
不論是氮氧化物,還是次生氣溶膠,或者其他形式的氮污染,它們都有哪些危害呢?
我們如果用歐洲的標準作參考,就會發現主要的危害形式就是次生氣溶膠,也就是細顆粒物污染。歐盟對此制訂了法規,目前的PM10限值是每立方米50微克。中國現在的限值則是150微克,而我們在三個多星期前看到的北京霧霾,PM10數值甚至超過了1000微克。這直接危害健康。
您提到了歐洲的標準。在數十年前,歐洲是不是也遇到過當今中國同樣的問題?
有些歐洲國家的農業生產規模同樣也非常大。比如荷蘭,德國北部,丹麥,英國,還有義大利、法國的部分地區。不過在歐洲,過去幾十年間,法定限值逐步壓低;同時也有許多其他措施予以配合。比如,歐洲現在是不允許在農牧生產中使用敞開的容器裝載糞便的,目的就是減少氮化物氣體的排放。通過這些有效的行政治理,歐洲的氮污染情況有了很大改觀。而在中國,還需要等上一些時間。
這只是農業領域的措施,而在工業領域,又應該如何減低氮污染呢?
在歐洲,對於鍋爐、引擎等燃燒裝置都有非常清晰的規定,明確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細顆粒物的排放上限。每一個工廠、電站,每一輛汽車都必須達到相應的歐盟標準。過濾技術的發展當然功不可沒,汽車尾氣催化器,或者是電廠的脫硫脫氮裝置,它們都使得大氣氮污染的程度大為降低。
您是否會認為,今後幾年中,中國也會像歐洲一樣,逐步採取這些治理手段?
我想,近年來媒體廣泛報導的一些環境污染醜聞,提升了中國民眾的環保意識。我相信,之後幾年,中國領導層對於環境問題,態度也會更為強硬,現在已經有所端倪。
您剛才提到,在工業或者交通領域,可以使用過濾及催化轉化裝置來大幅消減相關污染。但這花銷不菲,中國的宏觀經濟能夠承受這一開銷麼?
這可應該去問經濟學家!不過我倒是可以提提歐洲的經驗。歐洲此前立法要求必須花錢安裝這些環保設備,但是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經濟界依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我們也應注意到,改善環境其實也能省錢,民眾越健康,生產效率就越高。難以修復的環境損害,社會需要為此支付高昂的成本;如果是及早預防,就能節省許多錢。關鍵的問題是怎麼計算,環境污染、資源消耗到底會增加哪些成本,這些都有相應的生態經濟學計算模型。
歐洲大約花了20年時間,使得氮污染程度最終大幅降低。您認為,中國要治理這些污染,需要的時間是更長呢,還是更短?
我估計中國的進程會更快。在歐洲,各種規定、流程,以及民意徵求都很花時間。而在政治體制有所不同的中國,如果政府真想要推行一件事情,它的進程一定會更快。我相信,中國有著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在環保方面的改善空間也非常大。
對。但是中國政府首先得真正採取並落實正確的措施。
是,首先得正確認識問題,現在能夠意識到這一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其次,應該明確究竟該採取哪些措施,這在中國也並非沒有先例。我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時,空氣品質明顯好於奧運前以及奧運後。當然,車輛限行、企業關停這些措施並不是無可指摘,但這多少說明,中國其實是有能力改善空氣品質的。
采編:文山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