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報告在中國引發爭議
2012年2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銀行本周二(2月28日)在北京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中國不採取必要的改革措施,必將面臨無預警性的經濟危機。報告中主要提及需要對長時間佔有壟斷地位的中國國有企業進行改革,並建議由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對國企進行監督。使其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運作,而不是服從政策層的意願。
對於許多中國經濟學家來說,這不是什麼新的建議。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認為,就算這篇報告是由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推出,但其中的許多內容並不代表中國經濟學界的看法。張漢林指出:"國有企業改革和中國經濟的自由化改革毫無疑問是必須的。但是報告所提出的一些思路、建議對於中國目前改革的現實來說,我們認為是可能著急了一些。還是不太符合中國的現實的。所以呢,還需要有進一步的一些調整。"
毛左派的批評
張漢林的批評意見還屬於比較溫和的。聚集著中國毛左派的網站"烏有之鄉"對世界銀行的建議批評的更加激烈,稱西方曾經用戰爭來推行他們的不平等貿易。"今天,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組織使用的金融和財政手段幾乎一樣有效。"
一位名為"Netsurfer"的網路用戶在烏有之鄉上發表評論文章表示,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用心險惡。並援引中國憲法,指出世界銀行關於改革國企的建議目的是動搖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制度。但"國企屬於全體人民所有,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去私自處理。"
對中國國有企業加以限制對於許多政治利益集團來說意味著權利以及財富的流失,所以世界銀行的這篇研究報告在發表前就遇到了許多阻力。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主管中國國企部門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報告公佈前就對該報告的撰寫著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並聲稱要使報告中提及的改革建議"胎死腹中"。
支持國企壟斷的聲音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長許保利在報告公佈後向中國媒體表示,比較懷疑報告中對於判斷國企效率數據的可信性。並指出,國企主要分佈在能源、電信、運輸等基礎建設產業,這些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往往達到一定規模時才能形成規模經濟,一味縮減國企規模無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同時,中國國內的批評人士認為,中國需要大型國企,因為許多風險大而獲益不確定,但對整個國家而言都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中都需要國企。比如如資源勘探以及風險性高的國防科技領域。這些行業的特點是投資額大,風險高。私人企業一般沒有實力或興趣參與其中。批評人士指出,正是有了一定量的國企才使中國在面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時,相比很多國家要有著更大的抵禦危機的能力,因為國企並不是唯利是圖的資本家開的血汗工廠,而是擔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和國家責任。
世界銀行的這篇報告在發布現場也遭到了批評者的指責。行長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召開的記者招待會被現場的一位抗議人士打斷。這位自稱對經濟和政治感興趣的前環保雜誌編輯在會議現場發放傳單,指責世界銀行的報告是給中國的一劑"毒藥",使得少數中國人和華爾街可以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
"最後做決定還是北京政府"
經濟學家張漢林確定,這樣的報導不會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他指出,世界銀行不是第一次為中國的經濟政策提出建議,而歷史事實證明這些建議沒有完全被中國執政層採用。中國更多的是需要走自己的路。張漢林"既承認世行報告進一步堅持指出中國必須要走改革開放道路的正確性。"但是在具體的模式、具體的策略和政策上,還是要"中國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去做出選擇。"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在報告公佈後也試圖淡化這份報告的實際意義。他說,至於世界銀行的建議能否得以采納,最後還應由北京政府來決定。面對抗議的聲音,他顯得泰然自若。作為前美國政府的貿易問題代表,他對抗議已經習以為常。
作者:任琛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