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挑戰德國電影圈: 德國影院不好進
2008年2月16日Max Ophüls電影節至今已經走過了近30年的電影歷程。1980年電影節的首次舉辦,短短10天中就迎來了700位觀眾,到2007年觀眾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次。按照傳統該電影節將在每年一月的薩爾布呂肯舉行。
電影節上首次入圍的中國新銳導演王冬,用淒凌的電影音樂和在德國四年學到的拍攝手法呈現給德國觀眾一個真實的中國留學生在德國生活的故事。應邀參加德國電影節的電影發行商們對這位中國小夥子編導的這部影片感到非常驚訝。王冬回憶說:「當時一個叫Film Lichter的發行公司對我們的電影很感興趣。他們關注的不是中國人在德國這樣一個泛泛的事情,而是我的電影中表現出非常個人化的觀點。概括說就是從一對兒年輕人出發,講他們自己的簡單故事。」
剛過30歲的王冬,7年前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後,決定和妻子到德國繼續深造。不過這次他學的不是建築而是電影攝影。作為本片的製片人,妻子周抒雪一道參加電影節也成了電影節之最,因為這也是電影節上首次出現的中國製片人。
首登大銀幕
周抒雪激動表示,在電影后期片尾曲剛錄製完成的時候,就幸運的接到了電影節主席菲利普.保爾本人親自發來的一封邀請函。她說:「電影節主席對我們很重視,安排了兩個黃金檔期。給我們安排的放映廳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影廳名叫8又二分之一。」
8又二分之一是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影廳雖然不大,但它在德國影視圈聲名顯赫,因為在這個影廳放映過的幾部電影,都連續得到了電影節的最佳節目單獎,屬於發燒友級的電影廳。
流亡生活造就了Max Ophüls
該電影節是以20世紀歐洲著名電影的導演Max Ophüls名字命名的。50年代,他在結束了法國和美國的流亡生活後,將自己的電影和話劇夢想搬上了德國銀幕。
電影節本著力推新人的目的,讓年輕導演能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邁出第一步。對於很多短片導演來說,或許這是他們邁出拍攝長片電影的第一步。而對於王冬和周抒雪來說,這頭一步就更是難上加難。
如何讓德國人理解中國文化是他們首先想到的問題。周抒雪表示,德國觀眾的視角關注的是,這樣一個人發生在現實社會能有多大的真實性。電影中的故事不僅是發生在中國人身上,是不是在任何層面都可以發生。她說:「在的年輕人面對愛的時候沒有太多的勇氣完全付出。德國觀眾覺得電影能夠觸及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的時候不能很順利的實現,有時候甚至用沉默來代替該交流的時刻。我想電影中這樣的思維方式給德國觀眾帶來很大的新鮮感。」
金熊銀熊是天堂
去年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兩個獎項的最佳女演員和最佳剪輯獎的導演克里斯蒂安‧佩策歐德(Christian Petzold)就是從Max Ophüls電影節起步的。對於金熊獎王冬自然覺得那是電影人都嚮往的,但是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同其實才是電影導演的滿意答案。
電影節的特色就是專門推薦德語屆的新銳導演。主辦單位希望把德國電影市場推廣到世界,所以德國的資金方、電視台和德國知名發行商都會到這個電影節上挖掘新人。
製片周抒雪說:電影節的特色活動速配,他們也邀請我們參加了。很多製作公司,包括像是ZDF、ARD電視台都有支持電影的項目。他們的負責人都會在這個電影節上出現。最後就等於你在短時間內會見了德國電影圈的重量級人物。
德國電影圈難加難
拍了好電影,如何讓電影在德國影院放映?是王冬目前的最大障礙。他說:「關鍵是你要在德國進他們的影院,然後讓他們的觀眾感興趣,這樣一個電影應該是很困難,但是我們願意去嘗試。」
據瞭解,由中國學生參加演出,留德導演王冬編導的這部長篇電影「愛情寄居」已經和發行商達成協議,他們將選在德國明斯特市的環繞立體聲影院售票上映。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