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挑战德国电影圈: 德国影院不好进
2008年2月16日Max Ophüls电影节至今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电影历程。1980年电影节的首次举办,短短10天中就迎来了700位观众,到2007年观众人数已经达到了3万人次。按照传统该电影节将在每年一月的萨尔布吕肯举行。
电影节上首次入围的中国新锐导演王冬,用凄凌的电影音乐和在德国四年学到的拍摄手法呈现给德国观众一个真实的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生活的故事。应邀参加德国电影节的电影发行商们对这位中国小伙子编导的这部影片感到非常惊讶。王冬回忆说:“当时一个叫Film Lichter的发行公司对我们的电影很感兴趣。他们关注的不是中国人在德国这样一个泛泛的事情,而是我的电影中表现出非常个人化的观点。概括说就是从一对儿年轻人出发,讲他们自己的简单故事。”
刚过30岁的王冬,7年前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决定和妻子到德国继续深造。不过这次他学的不是建筑而是电影摄影。作为本片的制片人,妻子周抒雪一道参加电影节也成了电影节之最,因为这也是电影节上首次出现的中国制片人。
首登大银幕
周抒雪激动表示,在电影后期片尾曲刚录制完成的时候,就幸运的接到了电影节主席菲利普.保尔本人亲自发来的一封邀请函。她说:“电影节主席对我们很重视,安排了两个黄金档期。给我们安排的放映厅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影厅名叫8又二分之一。”
8又二分之一是意大利导演费里尼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影厅虽然不大,但它在德国影视圈声名显赫,因为在这个影厅放映过的几部电影,都连续得到了电影节的最佳节目单奖,属于发烧友级的电影厅。
流亡生活造就了Max Ophüls
该电影节是以20世纪欧洲著名电影的导演Max Ophüls名字命名的。50年代,他在结束了法国和美国的流亡生活后,将自己的电影和话剧梦想搬上了德国银幕。
电影节本着力推新人的目的,让年轻导演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迈出第一步。对于很多短片导演来说,或许这是他们迈出拍摄长片电影的第一步。而对于王冬和周抒雪来说,这头一步就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让德国人理解中国文化是他们首先想到的问题。周抒雪表示,德国观众的视角关注的是,这样一个人发生在现实社会能有多大的真实性。电影中的故事不仅是发生在中国人身上,是不是在任何层面都可以发生。她说:“在的年轻人面对爱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勇气完全付出。德国观众觉得电影能够触及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的时候不能很顺利的实现,有时候甚至用沉默来代替该交流的时刻。我想电影中这样的思维方式给德国观众带来很大的新鲜感。”
金熊银熊是天堂
去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两个奖项的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剪辑奖的导演克里斯蒂安·佩策欧德(Christian Petzold)就是从Max Ophüls电影节起步的。对于金熊奖王冬自然觉得那是电影人都向往的,但是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其实才是电影导演的满意答案。
电影节的特色就是专门推荐德语届的新锐导演。主办方希望把德国电影市场推广到世界,所以德国的资金方、电视台和德国知名发行商都会到这个电影节上挖掘新人。
制片周抒雪说:电影节的特色活动速配,他们也邀请我们参加了。很多制作公司,包括像是ZDF、ARD电视台都有支持电影的项目。他们的负责人都会在这个电影节上出现。最后就等于你在短时间内会见了德国电影圈的重量级人物。
德国电影圈难加难
拍了好电影,如何让电影在德国影院放映?是王冬目前的最大障碍。他说:“关键是你要在德国进他们的影院,然后让他们的观众感兴趣,这样一个电影应该是很困难,但是我们愿意去尝试。”
据了解,由中国学生参加演出,留德导演王冬编导的这部长篇电影“爱情寄居”已经和发行商达成协议,他们将选在德国明斯特市的环绕立体声影院售票上映。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