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卡塞爾文獻展與跨越國界的深層政治思考

祝紅2007年7月17日

目前,德國的卡塞爾沉浸在最權威的國際當代視覺藝術三大展之一-文獻展的熱烈氣氛中。五個展覽場址展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藝術作品,兼容架上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以及影片藝術等。與視覺上的美學享受相比,本屆卡塞爾文獻展帶給觀眾更多的是跨越國界的深層政治思考。顯而易見,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已成為各國藝術家們的表現主題。本台記者走訪卡塞爾文獻展發回的系列報導中的第一篇是:當代藝術政治化。

https://p.dw.com/p/BJ1C
女藝術家在卡塞爾文獻展上展出的行為藝術圖片來源: AP

卡塞爾原本是德國一座極不起眼的城市,但建於18世紀的巴洛克風格的花園無疑是該城的一大驕傲。第12屆文獻展中的四個最重要的展館和臨時搭建的園亭就座落在這座氣勢不凡的綠色花園裡。

與蒼天大樹,綠草如茵的園林氛圍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展館內一幅幅、一件件引人回味的藝術作品:一個個方形桶組裝成的非洲難民船、札格瑞布七十年代鐵托乘坐專車駛過街頭的瞬間攝影記錄、阿根廷八十年代社會學家與藝術家們聯手舉行的抗議活動、北京長安街變遷的具幅長軸畫作以及德國發展援助部長維喬雷克措伊爾訪問非洲時淚流滿面的肖像畫等,這些作品均出自世界各國藝術家之手,它們把觀眾的思緒拉回到事發時間和地點,啟發了觀眾無窮的想像力。

蒐集這些作品耗盡了本屆文獻展藝術總監及策劃人比格爾和諾雅剋夫婦近五年的心血。他們走遍世界各地,精心挑選出數百件藝術作品。創作者並不一定是蜚聲世界的藝術巨匠,而更多是在當地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基於本屆展會的國際性,某些作品的創作年代也打破了當代藝術的時間限制,擁有數百年的歷史。

當代藝術流派紛呈,形式多樣,原本就令人費解,加之國際性的因素無疑為展會參觀者的理解和欣賞增添了新的難度。為了幫助參觀者理解藝術作品,本屆展會的主辦單位組織了龐大的講解員隊伍。曾在大學主攻藝術史的講解員施萊恩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她說:「如果撇開某些作品的創作背景,它們的確無法被人理解。尤其在國際性的卡塞爾文獻展上匯集了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沒有專門的講解是無法想像的。但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不應忽視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這些形式上的因素不應受創作背景的影響。」

卡塞爾國際文獻展首創於1955年,是展示國際現代藝術的一個媒體平台。形式的融入則是第12屆卡塞爾文獻展的主題之一,旨在借助各類藝術作品開闊人們的國際視野。

明斯特藝術學院的一位德國女教師帶著10名大學生來到了展覽現場,這位女教師也是一位雕塑家。談及對當代藝術作品的理解,她坦言說:「我們不一定就很容易理解本國文化,不能簡單地把理解視為文化和社會差異問題,更多是個人的認識水準問題。背景知識固然重要,但絕不能低估個人對藝術的認知能力,它具有創造性。」

本屆文獻展為人們感受和認知藝術提供了良機,展會現場是一片人的海洋。來自漢堡的德國夫婦烏爾蘇拉及維爾弗裡德-蒂爾就是一對地道的文獻展迷。企業家維爾弗裡德從15歲起開始定期觀看文獻展,至今已是第六屆,要知道德國文獻展每五年才舉辦一次,可以說維爾弗裡德是當之無愧的德國文獻展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