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叱咤世界機械風雲的家族(44)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2月4日

沃伊特(Voith)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造紙機和水力發電機製造商。沃伊特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家族。儘管今天這個家族不再幹涉企業的業務。5代人風風雨雨地走過來,多少次地重新登上世界之巔。不容易啊。

https://p.dw.com/p/4W3a
紙的橋樑圖片來源: AP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麼說吧:世界上紙的生產三分之一用的是沃爾特生產的造紙機;世界上水力發的電三分之一是沃伊特-西門子電力機械公司製造的渦輪機和發電機轉出來的。沃伊特的驅動設施驅動著全世界許許多多軌道上和公路上的車輛。

公司座落在德國南部符騰堡地區的海登海姆,擁有24000名員工,2001/02年度營業額達33億歐元。漢斯.沃伊特後人這一支的沃伊特家族2003年初的財產額為18億歐元。

說來話長。人們常說的第一代沃伊特指的是約翰.馬特烏斯.沃伊特。1825年,他22歲時,從父親手裡接過了手工業工場。當時有5名員工,製作各種水磨車,主要是造紙的水車,也為附近的紡織企業生產水車。

1859年,約翰發展出一種可以達到更好紙張品質的木材造紙機,並獲得了這種木纖維造紙機的專利。12年後,海登海姆出現了J.M.沃伊特機械廠生產的第一台造紙機。1867年,約翰.馬特烏斯把工廠交給了兒子-所謂第二代弗利德裡希。當時的工人達到了30人。

出於自己的經驗,老爸約翰讓兒子一開始就接受更好的教育。1864年,弗利德裡希24歲時,在卡塞爾的一家渦輪機廠工作。這時,他聽說他爸爸的夥伴沃爾特爾的造紙廠被火災燒毀了,便趕回了家鄉。沃爾特爾委託弗利德裡希製造重建造紙廠所需的8台精化紙漿的機器和其它附屬設備。弗利德裡希後來回憶道:「我們拿到了這個大訂單,但是沒有完成這個訂單的機器。」於是,他擴建了老爸的工廠,增加了員工。

1873年是這個家庭企業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弗利德裡希為海登海姆的一家織廠製造了一台渦輪機。從此,企業又增加了渦輪機的生產。1879年,該廠渦輪機部的主管普法爾研製出沃伊特渦輪發電機,這是水力發電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

技術上的發展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特徵。1881年,沃伊特研製出第一台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一條龍造紙設備,揭開了世界造紙史上新的一頁。弗利德裡希不斷地領導著企業研究與發展,擴展領域,使企業始終走在造紙機械業的最前面。在弗利德裡希時代,工廠面積擴大了9倍。當弗利德裡希.沃伊特1913年去世時,他的工廠已經擁有3000名員工。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榮譽,1890年被巴符國王封為商業顧問,他得到了柏林工大的名譽博士頭銜,臨終前不久還得到了貴族封號。

弗利德裡希的小兒子漢斯後來回憶道:「我於1885年4月26日出生在符登堡王國擁有8000人口的小城市布倫茨,我是第6個也是最後一個孩子。我們是三個兄弟,三個姐妹。最大的姊姊在我7歲時死了。」

第三代就是這三個兒子:瓦爾特爾,赫爾曼和漢斯。1912年,在老爸約翰.馬特烏斯去世前一年,三個兒子就已經分別進入了公司管理層。

1922年是家族企業又一個重要的年頭。世界上第一台卡普蘭渦輪機在這裡問世。沃伊特又踏入了齒輪驅動裝置領域。企業發展的驅動裝置後來越來越多地走到鐵路軌道,公路,後來更進入了輪船領域。

兩次世界大戰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第一次大戰,企業員工中有200人戰亡,第二次大戰達到600人。老二赫爾曼和老大瓦爾特爾分別於40年代初去世。企業進入了漢斯的時代。

1945年,通過漢斯.沃伊特的努力,海登海姆得以未經戰火摧毀而迎入美軍。儘管如此,戰後的情況跟到處一樣,總是很糟糕的,沒有原材料,沒有客戶網,工人很少。一開始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修復工作。

但由於沃伊特公司從20世紀初就重視出口和國外建點,它恢復得比其它公司就快得多。一年後,它就得到了第一批出口訂單。1948年6月20日的貨幣改革再次給公司帶來巨大困難,帝國馬克以10比1的身價變成了馬克,在這之前的500萬帝國馬克國外訂單將來的收入將只有期望的10分之1 ,而尚未完成的生產所需原材料卻要花10倍的價格來獲得。

幸虧漢斯的忠實夥伴魯普夫是個天才的談判家,他說服了銀行,外貿銀行主任通格勒一下子就給了沃伊特一張500萬馬克的支票。

漢斯時代,企業再次獲得飛躍性發展。當他1971年以85歲高齡去世時,企業已經擁有13000名員工,產值達5億馬克。然而,隨著他的去世,這家世界級的機械大企業脫離了家族企業的軌道。早在1950年,漢斯就把企業改製成了有限公司制,讓家族的人遠離企業。

漢斯去世後,漢斯的後人和漢斯的二哥赫爾曼的後人展開了長年的激烈的權力鬥爭。赫爾曼的後人要重新插手企業管理,而漢斯的後人則堅持讓外人管理企業。直到1992年,聰明的企業管理人羅果夫斯基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赫爾曼的後人得到工具製造這一攤和參股的一大半,而漢斯的後人仍然屬於沃伊特集團,但不插手公司業務。

在能幹的外人領導下,公司業務順利地發展著,並且不斷地走向國際化。公司國際化的重點在80年代時是北美,90年代轉移到了亞洲,尤其是中國。2003年3月,該公司董事容格宣佈,中國業務已經佔到集團營業額的20%。在2001/02業務年度,輸往中國的造紙機營業額甚至首次超過了集團在德國國內的造紙機營業額。公司接到中國兩個水電站的發電機級訂單,中國的公共運輸業訂了700多台驅動機。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