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五年看香港
2002年6月28日「商人抱怨說,肯花錢買東西的人比以前少了。房地產主因租金減收叫苦不迭。自『九一一』事件後,壞消息源源不斷。當地的公司一個接一個破產,外國公司紛紛撤離,失業率創下了7.4%的最高紀錄。這一切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象新加坡這樣的亞洲其它大都市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也同樣苦不堪言。但是香港面臨一個特別的日子: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五周年的日子。許多人都不禁問道:自權力轉換以來,究竟什麼事辦壞了?中國南方的這一小塊邊陲之地曾是英國皇冠上的寶石,長達156年之久。香港這個由高樓大廈組成的都市不僅僅是一個城市,它為譜寫亞洲的成功史做出了一份貢獻,那裡的摩天大樓代表了650萬港人的夢想。」
法蘭克福評論報寫道,香港的外表幾乎沒有發生變化。雖然新建的
摩天大樓在拔地而起,然而,香港的氣氛已不再是過去那種奮發向上的氣氛了:
「香港到處都是悲觀的情緒。中國的經濟開放本來給香港帶來了富裕生活,但是恰恰中國的上升又使港人感受到中國的威脅。人們都說,如果企業今後能直接在中國市場、在上海立足,那它們又何必前往香港呢?香港大學的政治學家羅先生說,過去是中國大陸人來香港淘金,而今天許多港人則移居深圳或其它中國南方城市。在權力轉換之前,許多人把北京的共產黨統治看作是香港的最大危險。有人告誡說,香港將失去言論自由,北京將實行新聞檢查、控制教會、監禁批評政權的人士。這一切都沒有發生,甚至批評北京的人都承認,中國政府在很大的程度上遵守了『一國兩制』的公式。
急急忙忙向北京表示歸順、放棄自己權利的是港人自己。香港的報紙巨頭紛紛把目光轉向中國市場,為了迎合中國,就解聘批評中國的記者。當法輪功成員在北京駐香港代表處門前廣場長期設置一個『警世哨』時,香港政府讓人在這個廣場設置了一個花壇。這樣的例子很多,香港的自由被架空了。」
瑞士新蘇黎世報也刊登了有關香港回歸五周年的文章。該報的興趣集中在北京對香港的態度上,文章引用了副總理錢其琛的答南華早報記者問,並加了評論。錢其琛在答記者問時,為香港的不民主選舉制度做了辯護,要求香港政府盡快通過一項反補貼法案。就這個問題,新蘇黎世報文章指出了最近香港的發展態勢:
「最近幾天,一件事引起了人權活躍分子的極大不安。這就是上星期美國公民、前中國異議人士吳弘達三個月內入境香港第二次遭到拒絕的事件。通常情況下,香港給美國公民發簽證完全是走走形式而已。吳弘達是美國的一個中國訊息中心領導人,公開批評中共政權。觀察家們猜測,共產黨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把吳弘達定為不受歡迎的人,不讓他走近中國。批評家們認為,1997年香港過渡協議中規定,香港按『一國兩制』原則實行自治,但吳弘達事件說明,香港自治又經歷了一次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