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企業成替罪羊?
2013年8月1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本土企業是該國國內巨大且有利可圖的市場上發生的一系列醜聞的罪魁禍首,而這些企業不是國有就是憑借強硬靠山而得以免責的公司。咨詢公司中國市場研究集團董事總經理雷小山(Shaun Rein)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他們去調查知名外企,因為將他們作為標靶更容易。"
最廣為人知的調查要數針對英國製藥集團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員工進行的賄賂調查,自7月初以來,該公司至少已有20人被捕。據中國媒體報導,法國賽諾菲製藥公司(Sanofi)被曝向500多名中國醫生行賄,也正在接受調查。與此同時,中國官方就藥品價格問題對一批中外製藥公司展開了調查,這份名單猶如在列數全球製藥巨頭。德國醫藥公司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瑞士諾華製藥公司(Novartis)、美國製藥公司百特(Baxter)均榜上有名。
據中國媒體上周報導,世界最大胰島素生產商、丹麥製藥公司諾和諾德(Novo Nordisk)成為繼英國葛蘭素史克行賄調查後又一家被中國監管當局造訪的外國藥企。
外國奶企被重罰
就在本月初全球最大乳企恆天然爆出肉毒桿菌污染事件之後,中國政府上周宣佈,因為價格壟斷,對包括恆天然在內的六家奶粉供應商罰款1億多美元。其餘5家公司分別是美國美贊臣(Mead Johnson Nutrition)和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法國達能(Danone)旗下子公司多美滋嬰幼兒食品有限公司(Dumex Baby Food);荷蘭富仕蘭(Royal FrieslandCampina)以及香港合生元(Biostime International)。
雷小山分析稱,中國消費者經常不太信任國產商品,所以趨之若鶩地購買外國產品,這一系列整治打擊行動部分是回應民眾對外國食品價格高昂的不滿。
"首先,他們將目標對准整個產業," 雷小山說:"製藥業和嬰兒奶粉製造業的價格多年來一直居高不下。"
中國當局一直不願調查中國國內的企業,他們的名聲已被一再出現的醜聞糟蹋殆盡,例如,2008年三聚氰胺污染奶粉造成六名嬰兒死亡以及30萬兒童患病。中國對外國奶粉的需求量極大,以至於出現了許多私人進口商,他們掃空了包括英國、澳洲在内的國家的商店奶粉貨架,導致一些零售商不得不採取限購措施。
殺雞不能儆猴?
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市場改革雖然推進了經濟發展,但許多主要中國企業仍為國有,或者政府仍在不少公司中持有多數股份。甚至私企也通常都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員關係密切。
銀冠資產管理機構(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的首席策略分析師霍瓦內茨(Patrick Chovanec)分析說:"調查中國企業的風險就大很多-特別是國有企業,它們可能有雄厚的實力和強硬的後台。" 霍瓦內茨認為,以價格壟斷為由而將外企定為標靶,中國政府找錯了問題根源,未能強調安全問題才是令消費者擔憂的問題。
"中國雖有殺雞儆猴的說法,但問題是猴子並不是雞,所以根本無法確定猴子確實被嚇到了。" 霍瓦內茨繼續說:"如果你的公司是中國公司,你看見這些事件,你也知道為什麼追究中國公司比較困難,你其實可以從外企遭遇的打擊中獲利。"
在指責英國製藥集團葛蘭素史克的事件中,行賄醫生而增加銷量是一大指控,而霍瓦內茨表示:"在這一方面中國企業的行為最嚴重。"
來源:法新社 編譯 :安靜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