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和平的力量」大賣軍火
2016年12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對全球100家最大型軍工企業在2015年的武器銷售和軍事服務供應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去年這100家企業對軍火和軍工服務的銷售總額達到3700億美元。儘管數額巨大,但實際上同上一年相比仍減少了0.6%。
德國之聲:這是否意味著即便是蝸牛爬行的速度,但世界和平進程仍在向前推動?
弗羅依蘭德(Aude Fleurant):這樣的結論恐怕並不準確。因為同2002年相比,2015年全球100家最大型軍工企業的銷售額增長了37%。這是一個極其顯著的增長。增長的峰值出現在2010年,此後4、5年的銷售情況略有回落。但是過去幾年下降的趨勢也在減緩,可能2010年之後軍火銷售減少的趨勢即將出現一個轉折。
德國之聲:您覺得這份最新報告中哪些內容最為關鍵?
弗羅依蘭德:美國軍工企業的銷售大幅減少,無論是銷售總額還是銷售量都是如此。美國軍工企業的銷售減少了2.9%。排名前100的大型軍工企業中,美國佔了39家,銷售額佔總比例的56%。這也是為什麼去年全球軍火銷售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與之相反的是歐洲的軍工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法國尤其如此。英國也扭轉了過去幾年銷量下降的趨勢。德國軍工企業保持發展。這些也都對美國企業銷量衰退的情況多少做出些平衡。
一些新興國家的增長趨勢也極其顯著。特別是韓國,過去一年的軍火銷售增幅超過30%。
德國之聲:韓國軍火銷售出現這麼大的增長,背後推動的原因是什麼呢?
弗羅依蘭德:主要原因是韓國感到自身受到(來自北方的)威脅,因此推出了大規模的軍擴計劃。另外韓國也是為了穩固本國的軍工產業,這一產業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和歐洲的幫助下建立起來。所以韓國也更多地採取武器自產自銷。再有一個原因是過去幾年韓國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銷量。
德國之聲:我們還是把關注點放在亞洲。幾十年來中國的軍力不斷擴張,但是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中卻不包含有關中國的內容。為什麼呢?
弗羅依蘭德:有幾年我們對中國十分關注,但是最大的困難是中國軍工數據缺少透明度。中國軍工生產中包括軍用和民用兩部分產品,但是中國的數據中往往將兩項混合起來。我們不清楚他們把產品賣給誰,如果是自產自銷,我們也不清楚產品的價格。由於調查方法十分困難,中國的數據根本無法和其它數據相比較,所以我們無法使用。我們推測中國應該擁有數家大規模軍工企業,這些企業很可能可以擠進國際前25名。不過我們掌握的數據真實性不足,所以無法將中國企業列入前100名名單裡。
德國之聲:報告中提到全球前100名軍工企業五分之四的軍火銷售都來自美國和西歐國家。這樣的數字如何和西方自我標榜的"和平的力量"相符呢?
弗羅依蘭德:在這一背景下很難說什麼"和平的力量"。美國和西歐國家都擁有龐大的軍工產業。美國軍工業發達是二戰遺留的產物,之後的冷戰以及冷戰結束後的一系列發展,都推動美國軍工產業不斷擴大發展。
西歐國家在二戰結束後也重新武裝起來。特別是在北約成立之後,冷戰期間,為了實現軍備自立,法國、英国、義大利、西班牙和德國都分別擴建軍工企業。儘管國際局勢在冷戰結束後改變了,但是各國大力發展軍工的態度並沒有發展變化。
一些國家要繼續保證自己軍工各環節或者至少是在主要環節的生產能力。但是這對西歐國家卻越來越困難,因為長期維護軍工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花費。所以歐洲人對外出口武器,以保障自己國家內的生產線能持續營運。
這當然就與歐洲人自己提出的"和平力量"的形象產生矛盾。歐洲人向戰亂國家或者人權狀況極差的國家銷售武器,也總能找出理由。例如法國向埃及出售戰機,聲稱可以用來打擊地區恐怖分子。你總能找出一個理由出來賣武器,而且不違背"和平力量"的信條。這就是:保障安全、維護穩定、應對一定的威脅。
弗羅依蘭德(Aude Fleurant)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軍備開支問題項目負責人。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