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和平的力量”大卖军火
2016年12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对全球100家最大型军工企业在2015年的武器销售和军事服务供应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去年这100家企业对军火和军工服务的销售总额达到3700亿美元。尽管数额巨大,但实际上同上一年相比仍减少了0.6%。
德国之声:这是否意味着即便是蜗牛爬行的速度,但世界和平进程仍在向前推动?
弗罗依兰德(Aude Fleurant):这样的结论恐怕并不准确。因为同2002年相比,2015年全球100家最大型军工企业的销售额增长了37%。这是一个极其显著的增长。增长的峰值出现在2010年,此后4、5年的销售情况略有回落。但是过去几年下降的趋势也在减缓,可能2010年之后军火销售减少的趋势即将出现一个转折。
德国之声:您觉得这份最新报告中哪些内容最为关键?
弗罗依兰德:美国军工企业的销售大幅减少,无论是销售总额还是销售量都是如此。美国军工企业的销售减少了2.9%。排名前100的大型军工企业中,美国占了39家,销售额占总比例的56%。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全球军火销售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反的是欧洲的军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法国尤其如此。英国也扭转了过去几年销量下降的趋势。德国军工企业保持发展。这些也都对美国企业销量衰退的情况多少做出些平衡。
一些新兴国家的增长趋势也极其显著。特别是韩国,过去一年的军火销售增幅超过30%。
德国之声:韩国军火销售出现这么大的增长,背后推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弗罗依兰德:主要原因是韩国感到自身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因此推出了大规模的军扩计划。另外韩国也是为了稳固本国的军工产业,这一产业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的帮助下建立起来。所以韩国也更多地采取武器自产自销。再有一个原因是过去几年韩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销量。
德国之声:我们还是把关注点放在亚洲。几十年来中国的军力不断扩张,但是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中却不包含有关中国的内容。为什么呢?
弗罗依兰德:有几年我们对中国十分关注,但是最大的困难是中国军工数据缺少透明度。中国军工生产中包括军用和民用两部分产品,但是中国的数据中往往将两项混合起来。我们不清楚他们把产品卖给谁,如果是自产自销,我们也不清楚产品的价格。由于调查方法十分困难,中国的数据根本无法和其它数据相比较,所以我们无法使用。我们推测中国应该拥有数家大规模军工企业,这些企业很可能可以挤进国际前25名。不过我们掌握的数据真实性不足,所以无法将中国企业列入前100名名单里。
德国之声:报告中提到全球前100名军工企业五分之四的军火销售都来自美国和西欧国家。这样的数字如何和西方自我标榜的"和平的力量"相符呢?
弗罗依兰德:在这一背景下很难说什么"和平的力量"。美国和西欧国家都拥有庞大的军工产业。美国军工业发达是二战遗留的产物,之后的冷战以及冷战结束后的一系列发展,都推动美国军工产业不断扩大发展。
西欧国家在二战结束后也重新武装起来。特别是在北约成立之后,冷战期间,为了实现军备自立,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都分别扩建军工企业。尽管国际局势在冷战结束后改变了,但是各国大力发展军工的态度并没有发展变化。
一些国家要继续保证自己军工各环节或者至少是在主要环节的生产能力。但是这对西欧国家却越来越困难,因为长期维护军工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花费。所以欧洲人对外出口武器,以保障自己国家内的生产线能持续运营。
这当然就与欧洲人自己提出的"和平力量"的形象产生矛盾。欧洲人向战乱国家或者人权状况极差的国家销售武器,也总能找出理由。例如法国向埃及出售战机,声称可以用来打击地区恐怖分子。你总能找出一个理由出来卖武器,而且不违背"和平力量"的信条。这就是:保障安全、维护稳定、应对一定的威胁。
弗罗依兰德(Aude Fleurant)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军备开支问题项目负责人。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