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01109 Reiter Astronaut

2009年11月22日

托馬斯∙賴特曾經先後在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和ISS國際空間站工作。11月20日,這位前德國太空人做客德國之聲,呼籲人們支持德國航天事業。

https://p.dw.com/p/Kcpb
2006年8月3日,托馬斯‧賴特進行太空漫步。圖片來源: NASA

51歲的托馬斯∙賴特並不算老,而且狀態也不錯。他表示願意再次飛向太空。然而,第三次執行太空任務對於這位德國太空人來說已經不太可能了。儘管如此,他可以完成一項在地球上進行的任務:具有非凡的經驗和能力的賴特當然是宣傳宇航事業的最佳人選。

Jahresrückblick Juli 2006 NASA Thomas Reiter
向地球問好圖片來源: AP

因為太空研究始終面臨著一種兩難局面。一方面,太空研究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太空研究也很昂貴,始終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是:投入這麼多資金,這些研究項目究竟能夠帶來什麼?當然,那些只有在失重情況才能夠進行的試驗能夠實現具體的科學成果。從國際空間站發來的研究結果對於外行人來說通常是複雜難懂,或者被看作平凡無奇。

托馬斯∙賴特認為,這也或多或少也同媒體的認知有關。"每當我讀到報導說,(太空站的)廁所又壞了,總是感到悲哀。我覺得這很好笑,廁所就是壞了,然後又被修好,那又怎樣。但是沒有人問,你們這些天在科學研究方面究竟做了什麼。"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Thomas Reiter
托馬斯‧賴特圖片來源: AP

即使太空研究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實際利益,對於賴特而言,太空飛行是對知識邊界不可或缺的探索,是對好奇的表達與對發現的渴求。讓人類完好無損地飛上太空再回到地球,這本身就耗資巨大,十分昂貴。但是托馬斯∙賴特贊成進行載人航天飛行:"機器只能夠完成那些事先為它設定好的任務,而人類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適應性和全面性,並且,人類擁有一種機器所沒有的特性,那就是直覺。憑借人們有生之年在小學、大學獲得的知識--也許這些知識本來完全不相關,然後突然遇到一種情況,人們就會說,這不正和某種情況類似麼?這時候你就會用到這個知識。"

托馬斯∙賴特分別在1995年和2006年兩次 "搭乘"航天器飛向太空。第一次是搭乘俄羅斯人的飛行器,第二次是同美國人一起。歐洲目前還沒有自己的載人航天系統。雖然新研發的歐洲"自動轉移飛行器"於2008年成功飛往國際空間站,但是目前的"自動轉移飛行器"還是一次性用途,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會燒毀。托馬斯∙賴特主張,繼續研發能夠返回地面的載人航空器。"自動轉移飛行器由一個完成全部導航和驅動工作的衛星以及一個荷載部分組成。我們現在可以研發一個外殼,取代這個荷載部分,將其送上太空。我們不必從零開始,我認為,這對於歐洲來說,是在國際項目中能夠同太空技術強國美國、俄羅斯以及未來的中國和印度平起平坐重要的一步。"

Reiter im All
托馬斯‧賴特在宇航飛機艙外圖片來源: AP

"自動轉移飛行器"主要在不來梅進行製造:德國有能力在太空技術方面取得優異的成績。經過漫長討論的"德國登月計劃"是否能夠實現;採用無人探測器,環繞月運行或是輕柔地降落在月球表面--現在只有柏林掌管財政預算的政治家知道這些。托馬斯∙賴特始終對這一計劃持贊成意見:"我們實際上可以在本國範圍進行研發,但背景是,我們應當在歐洲或國際層面上起到某個特定的作用,當然也要做出科學貢獻。除了純粹的科學認知外,這還能夠體現另一個方面,即:我們掌握了這種技術,這對於我們的整體工業和能力而言是一個品質證明,證明人們現在有能力,展示國家的實力,當然,這些還能在歐洲範圍得到利用。"

雖然出現經濟危機,財政吃緊,但賴特認為,對於德國這樣的工業國家而言,在宇航領域保持政策的持續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太空項目同時也是經濟刺激計劃,因為為太空研究投入的資金沒有被吹到天上去,而是花在了人類生活的地球上。

作者:Michael Gessat / 余思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