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201109 Reiter Astronaut

2009年11月22日

托马斯∙赖特曾经先后在俄罗斯和平号太空站和ISS国际空间站工作。11月20日,这位前德国宇航员做客德国之声,呼吁人们支持德国航天事业。

https://p.dw.com/p/Kcpb
2006年8月3日,托马斯·赖特进行太空漫步。图像来源: NASA

51岁的托马斯∙赖特并不算老,而且状态也不错。他表示愿意再次飞向太空。然而,第三次执行太空任务对于这位德国宇航员来说已经不太可能了。尽管如此,他可以完成一项在地球上进行的任务:具有非凡的经验和能力的赖特当然是宣传宇航事业的最佳人选。

Jahresrückblick Juli 2006 NASA Thomas Reiter
向地球问好图像来源: AP

因为太空研究始终面临着一种两难局面。一方面,太空研究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太空研究也很昂贵,始终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投入这么多资金,这些研究项目究竟能够带来什么?当然,那些只有在失重情况才能够进行的试验能够实现具体的科学成果。从国际空间站发来的研究结果对于外行人来说通常是复杂难懂,或者被看作平凡无奇。

托马斯∙赖特认为,这也或多或少也同媒体的认知有关。"每当我读到报道说,(太空站的)厕所又坏了,总是感到悲哀。我觉得这很好笑,厕所就是坏了,然后又被修好,那又怎样。但是没有人问,你们这些天在科学研究方面究竟做了什么。"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Thomas Reiter
托马斯·赖特图像来源: AP

即使太空研究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实际利益,对于赖特而言,太空飞行是对知识边界不可或缺的探索,是对好奇的表达与对发现的渴求。让人类完好无损地飞上太空再回到地球,这本身就耗资巨大,十分昂贵。但是托马斯∙赖特赞成进行载人航天飞行:"机器只能够完成那些事先为它设定好的任务,而人类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适应性和全面性,并且,人类拥有一种机器所没有的特性,那就是直觉。凭借人们有生之年在小学、大学获得的知识--也许这些知识本来完全不相关,然后突然遇到一种情况,人们就会说,这不正和某种情况类似么?这时候你就会用到这个知识。"

托马斯∙赖特分别在1995年和2006年两次 "搭乘"航天器飞向太空。第一次是搭乘俄罗斯人的飞行器,第二次是同美国人一起。欧洲目前还没有自己的载人航天系统。虽然新研发的欧洲"自动转移飞行器"于2008年成功飞往国际空间站,但是目前的"自动转移飞行器"还是一次性用途,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烧毁。托马斯∙赖特主张,继续研发能够返回地面的载人航空器。"自动转移飞行器由一个完成全部导航和驱动工作的卫星以及一个荷载部分组成。我们现在可以研发一个外壳,取代这个荷载部分,将其送上太空。我们不必从零开始,我认为,这对于欧洲来说,是在国际项目中能够同太空技术强国美国、俄罗斯以及未来的中国和印度平起平坐重要的一步。"

Reiter im All
托马斯·赖特在宇航飞机舱外图像来源: AP

"自动转移飞行器"主要在不来梅进行制造:德国有能力在太空技术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经过漫长讨论的"德国登月计划"是否能够实现;采用无人探测器,环绕月运行或是轻柔地降落在月球表面--现在只有柏林掌管财政预算的政治家知道这些。托马斯∙赖特始终对这一计划持赞成意见:"我们实际上可以在本国范围进行研发,但背景是,我们应当在欧洲或国际层面上起到某个特定的作用,当然也要做出科学贡献。除了纯粹的科学认知外,这还能够体现另一个方面,即:我们掌握了这种技术,这对于我们的整体工业和能力而言是一个品质证明,证明人们现在有能力,展示国家的实力,当然,这些还能在欧洲范围得到利用。"

虽然出现经济危机,财政吃紧,但赖特认为,对于德国这样的工业国家而言,在宇航领域保持政策的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太空项目同时也是经济刺激计划,因为为太空研究投入的资金没有被吹到天上去,而是花在了人类生活的地球上。

作者:Michael Gessat / 余思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