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文化關係不應讓政治衝突左右

2011年5月6日

針對德國政治家為了聲援艾未未要求提前結束"啟蒙的藝術"展,《法蘭克福匯報》指出中國社會的複雜性,認為不應簡單地拒絕合作,以免文化關係被政治和經濟衝突所左右。

https://p.dw.com/p/11ASy
Julius Caesar Ibbetson George Biggins Aufstieg in Lunardis Ballon, um 1785/1788 © Bayerische Staatsgemäldesammlungen, Foto: Bruno Hartinger ***Das Pressebild darf nur in Zusammenhang mit einer Berichterstattung über die Ausstellung verwendet werden*** In Zusammenarbeit mit dem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präsentieren die Staatlichen Museen zu Berlin, die Staatlichen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und die Bayerischen Staatsgemäldesammlungen München ab Frühjahr 2011 eine umfassende Ausstellung zur Kunst der Aufklärung in Peking.
"啟蒙的藝術"展覽作品之一"升空的熱氣球"圖片來源: Bayerische Staatsgemäldesammlungen, Foto: Bruno Hartinger

該報5月5日的文章寫道:"從近處看,一切反而更不清楚。在艾未未一案中,北京決策核心的內幕,外界所知甚微,如同最近幾周所有被綁架或遭起訴的藝術家、部落格作者和律師的案子一樣。所以,原則上什麼可能都有,甚至不能排除德國的對外文化政策觸怒了某位中國高層官員。但是從最低限度的現實主義來看,不得不說這是所有可能性中最不可能的。在中國公眾中,"啟蒙藝術展"異乎尋常地鮮為人知,它要是同拘押世界著名藝術家的決定有某種關聯,便是一個奇跡了。更何況,艾未未的國際影響力不會不被考慮。甚至還必須承認,不可能是文化部某位官員做了這個決定,而文化部目前在德國公眾眼中等於是政權的代名詞。

"眾所周知,中國除了國家機構和司法機構之外,還有第二個並行的權力結構,即共產黨的結構,在出現疑問時會取消第一套機構的正常作用,但是人們在外國總是不考慮這一點。要是黨的權力機關認為,有必要超越顯而易見的民間內在動力,而文化部、外交部以及其它與外國保持政治或文化關係的部門都得讓路。目前局面的可怕之處尤其在於,當局對於合不合法和表面形象早就毫不在意。這樣表現出來的文化,不參與任何文化對話或者公共討論。它成了一種意識的核心,總是小心提防針對自己的陰謀,因此不覺得有義務要予以說明解釋。"

"中國人對這種特殊的分權已經習以為常,沒有人會將一個藝術家的被捕與'文化政策'連在一起,根據經驗那是分別由不同的部門專管負責。外國的藝術家當然不需要適應這種雙重結構,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是,堅持文化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即共同生活的現實基礎,而不僅僅是不能談論的利益的外殼。因此,如果不同文化之間還要進行對話的話,那麼,艾未未的下落必須成為討論的話題。但是,什麼樣的文化政策對於中國那樣的國家產生意義,這個問題也同時要求人們瞭解文化產生作用的空間。"

國家與公民社會界線含糊

作者認為,倘若關閉展覽,"這在外交上當然是一個明確的反對訊號,但是在目前的特殊狀態下,首當其沖將會是負責國際間相互理解的文化部和外交部受到衝擊。這個局面的荒謬在於,中國的官方文化政策在中國國內的地位不算很高。在這個背景下,合作在怎樣的程度上意味著沆瀣一氣這個問題,就增添了另外的色彩。即使與國家機構的合作也會促進中國公民社會的內在動力,反過來,與公民社會活動家的合作項目則會受到國家的控制,甚至會為其所利用。在中國,'國家'和'公民社會'常常不像(德國)文化政策的一廂情願的那樣,二者之間多半沒有清晰的界限。"

作者表示,"適用於文化產業的東西,其他領域並非一定禁止,即便它在試圖摒棄藝術的本身意義。否則,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只能讓政治和經濟利益衝突去左右了。"

報摘:林泉

責編:李魚

(以上內容來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