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系不应让政治冲突左右
2011年5月6日该报5月5日的文章写道:"从近处看,一切反而更不清楚。在艾未未一案中,北京决策核心的内幕,外界所知甚微,如同最近几周所有被绑架或遭起诉的艺术家、博客作者和律师的案子一样。所以,原则上什么可能都有,甚至不能排除德国的对外文化政策触怒了某位中国高层官员。但是从最低限度的现实主义来看,不得不说这是所有可能性中最不可能的。在中国公众中,"启蒙艺术展"异乎寻常地鲜为人知,它要是同拘押世界著名艺术家的决定有某种关联,便是一个奇迹了。更何况,艾未未的国际影响力不会不被考虑。甚至还必须承认,不可能是文化部某位官员做了这个决定,而文化部目前在德国公众眼中等于是政权的代名词。
"众所周知,中国除了国家机构和司法机构之外,还有第二个并行的权力结构,即共产党的结构,在出现疑问时会取消第一套机构的正常作用,但是人们在外国总是不考虑这一点。要是党的权力机关认为,有必要超越显而易见的民间内在动力,而文化部、外交部以及其它与外国保持政治或文化关系的部门都得让路。目前局面的可怕之处尤其在于,当局对于合不合法和表面形象早就毫不在意。这样表现出来的文化,不参与任何文化对话或者公共讨论。它成了一种意识的核心,总是小心提防针对自己的阴谋,因此不觉得有义务要予以说明解释。"
"中国人对这种特殊的分权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人会将一个艺术家的被捕与'文化政策'连在一起,根据经验那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专管负责。外国的艺术家当然不需要适应这种双重结构,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坚持文化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即共同生活的现实基础,而不仅仅是不能谈论的利益的外壳。因此,如果不同文化之间还要进行对话的话,那么,艾未未的下落必须成为讨论的话题。但是,什么样的文化政策对于中国那样的国家产生意义,这个问题也同时要求人们了解文化产生作用的空间。"
国家与公民社会界线含糊
作者认为,倘若关闭展览,"这在外交上当然是一个明确的反对信号,但是在目前的特殊状态下,首当其冲将会是负责国际间相互理解的文化部和外交部受到冲击。这个局面的荒谬在于,中国的官方文化政策在中国国内的地位不算很高。在这个背景下,合作在怎样的程度上意味着沆瀣一气这个问题,就增添了另外的色彩。即使与国家机构的合作也会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内在动力,反过来,与公民社会活动家的合作项目则会受到国家的控制,甚至会为其所利用。在中国,'国家'和'公民社会'常常不像(德国)文化政策的一厢情愿的那样,二者之间多半没有清晰的界限。"
作者表示,"适用于文化产业的东西,其他领域并非一定禁止,即便它在试图摒弃艺术的本身意义。否则,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只能让政治和经济利益冲突去左右了。"
报摘:林泉
责编:李鱼
(以上内容来自其它媒体,不必然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