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啟動首輪政改咨詢
2013年12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據香港《南華早報》等媒體報導,12月4日,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香港立法會宣佈啟動時間為五個月的首輪政改咨詢,她表示,咨詢文件內容將會列出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重點議題。首輪政改咨詢自今日起到明年5月3日結束,在此期間,林鄭月娥歡迎香港市民和社會各界進行討論。特區政府會在咨詢期結束後如實歸納和總結,協助行政長官向中國人大提交政改咨詢報告。
至下午時分,林鄭月娥會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香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召開記者發布會,同時發布《有商有量實現普選--二零一七年行政長官及二零一六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咨詢文件》。該文件顯示:提名委員會可以參照現行的選舉委員會組成,但是提名辦法與現行的選舉委員會提名辦法不同。目前香港選舉委員會由1200人組成,分四大界別,38個界別分組,不少於150名選舉委員會委員可以個人身份聯合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理論上最多可以提名8人。而提名委員會將以"機構提名"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該文件還指出,提名委員會的提名權是唯一且實質性的,任何繞過提名委員會的提名程序,或削弱提名委員會的實質提名權的建議,都可能被認為是不符合《基本法》之規定。
有記者當場質疑,這個文件似直接否定目前在香港社會有相當呼聲的"公民提名"提案;對此林鄭月娥稱:"政府一方面要以最公開、最包容的態度與社會討論,不宜過早表達立場,另一方面也要強調政制發展的法理基礎";記者會上,林鄭月娥對香港公眾擔憂普選出來的特首會不會被中央政府承認一事強調:"'愛國愛港'是對行政長官'不需要定義也可以明白'的要求,行政長官必須是不會與中央對抗的人。林鄭月娥指出,行政長官有憲制地位和責任,必須既對香港特區負責,也對中央負責,《基本法》精神已經充分反映了愛國愛港的要求。"
2007年中國第10屆全國人大第31次會議上,曾承諾2017年時香港特首可以實行普選,特首普選實施後,香港立法會議員也將由普選產生。但近年中央政府對港政治控制加緊。今年的11月24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參加一活動時表示:"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要求特首愛國愛港天經地義"。但香港民眾自梁振英上台後,指梁振英為中央扶持,香港漸失特區自由和民主核心價值,香港民眾也多次上街表達"真普選"訴求。香港電台曾引述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劉慧卿對香港政改的期待,"希望2017年特首普選是個有真正競爭、不同政見人士都有機會參選的選舉"。"人民力量"的陳偉業也表示:"希望林鄭月娥能說服公眾,這次是有意義和真正的政改咨詢,而非製造民意,為中央制定的框架鋪路。"
"咨詢文件中有比較主導的看法"
2013年1月,香港大學法律學者戴耀廷在香港《信報》發表《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一文,表示感到香港"真普選"無望,發起"香港公民抗命"的"佔領中環"運動。今年上半年,該運動的志願者招募和商討日活動已啟動。
戴耀廷就香港特區政府宣佈首輪政改咨詢啟動一事接受了德國之聲的採訪,他表示香港民眾對於政改關注的重點議題有:行政長官產生辦法中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提名的程序、行政長官提名候選人數目是否要有限制等。
戴耀廷表示透過特區政府發布的《咨詢文件》,看到香港政府主導的影子存在:"他們在文件中有一些比較主導的看法,雖然在文件中也把一些其他不同的意見寫了進去,但如果是一個真的、公開的收集意見的咨詢文件,應該不需要有主導意見寫在裡面,而是開放的讓不同意見都可以提出來。"
對於林鄭月娥強調"愛國愛港"是選特首的要求,戴耀廷認為儘管沒有寫進文件中,但政府已經設定出"愛國愛港"成為一個明確的標準,這對未來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作出了限制性條件:"如果他們覺得明確寫出來,會產生更大的限制效果,但是民眾對香港特首選舉是不是符合國際對平等選舉的規定,會更加失望。但是他們現在沒有明確寫出來,又表達這些不言而喻的要求,是嘗試在引導大家的想法。"
"特區政府在北京政府和香港民眾壓力間找平衡"
戴耀廷也向德國之聲分析道,從咨詢文件也看得出香港特區政府,試圖在北京政府與香港民眾壓力之間,小心翼翼達到平衡:"特區政府是在兩邊壓力下嘗試走中間路線,一方面他們知道北京有些要求,他們把這些要求都寫進文件,這是北京定下的框架,在文件中作為主導的思想;但是同一時間他們也知道,在這個階段就排除民間裡面很多訴求,文件一出來就會受到很大的反對聲音,所以他們既要應付北京,也要想到在香港可能的反應,所以就保留了一種文字上的空間。"
戴耀廷認為,香港民眾根本不必理會特區政府的引導意圖,真實表達出自己的訴求即可;但如果要對特區政府產生更大的壓力,則不排除"民眾動員"、亦不排除在必要的時候"佔領中環運動"的實施。明年"佔中運動"還會繼續"商討行動"。明年6月,多家香港組織將舉行"全民投票",選出符合特區標準的"普選方案"。他們希望香港特區政府看到民眾的真正訴求,而不是走過場象徵性的"徵集意見"了事。
作者:吳雨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