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斂財報導更讓共產黨「膽戰心驚」
2013年12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本周二(12月10)在經濟版發表了名為"西方銀行更喜歡聘用領導的孩子?"(Bevorzugen westliche Banken die Kinder von Funktionären?)的文章。作者指出:"有關美國大型銀行摩根大通在中國用人政策的醜聞繼續發酵。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紐約時報》發表相關報導後,也把德意志銀行、高盛銀行、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和瑞士信貸集團列為調查對象。報導顯示,目前針對這些銀行的調查工作還處於初級階段。調查的核心是,這些銀行在中國是否通過聘用高層政治領導人子女以及有權勢的商界人士子女的方式,獲取業務合同。"
作者在關注調查工作的細節後寫道:"調查摩根大通的重點在於該企業內部一個名為'子女'的項目。這一2006年問世的項目原本旨在制止這種令人質疑的用人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項目成了僱用被稱為"太子黨"的中國高層政治領導人兒女為公司帶來業績的指南。比如說,這些應聘者不用像其他人一樣經過層層面試考核。摩根大通一位香港經理在一份被公開的電子郵件中表示,他本人是這一項目的'堅定支持者',因為該項目和公司在華企業的業務之間有著'幾乎呈直線性的關聯'。
作者隨後透露:"(摩根大通)的另一份文件中記錄了大約30名雇員的訊息,他們都和國有企業或黨內高層人士有關。其中,摩根大通僱用了一位前中國銀行監管部門高官的兒子,這位高官從2007年開始在由政府掌控的光大銀行擔任理事會主席。他的兒子在摩根大通就職期間,為公司從光大銀行那裡爭取到了許多業務,包括為一家光大銀行的子公司提供上市咨詢的服務。"
"印出來的壓力"
境外媒體類似於這樣的報導在中國也需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南德意志報》本周二發表了題為"印出來的壓力"(Drucksache)的文章,著重關注境外媒體記者在中國可能遭遇"集體驅逐"的現狀。
作者在文章開頭寫道:"中國政府和境外各大媒體駐北京記者的關係從來都不怎麼樣。經常破壞情緒的是那些關於中國侵犯人權的報導。但現在人們發現,有一個話題能讓共產黨更加膽戰心驚:那就是其精英分子大斂錢財的行為。在過去的一年中,兩家美國媒體的調查性報導揭露了中國政治高層家庭都積累了怎樣的巨額財富。這兩家媒體,一個是《紐約時報》,一個是彭博通訊社都面臨著被逐出中國的危險。"
作者隨後指出:"北京方面還從來沒有徹底關閉過一處(境外媒體的)辦公室。而《紐約時報》和'彭博通訊社'所要面臨的正是這種威脅。中國當局目前拒絕處理這兩家媒體的24名記者的簽證申請,並向部分記者退還了已經收上來的簽證材料。如果北京方面不能回心轉意,就會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中外國記者不得不離開中國,因為屆時他們的工作簽證就要到期……美國總統拜登已經嘗試於上周和習近平就此進行交涉 ,但他未獲很大成功:拜登說,習近平對此表現出'無動於衷',並指出這是按照'中國的法律'辦事。"
作者觀察到:"到目前為止,北京方面並沒有指出這些外國記者們都違反了中國的哪些法律。《紐約時報》報導稱,中國方面私下裡告知他們的員工,政府對該報的報導非常惱火。這家報社2012年年底揭露,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家族已經積累了超過27億美元的財富。溫家寶家族和中國政府都未曾正式否認過相關報導調查的細節。不久後,該報導獲得了普立茲獎。而彭博通訊社則是在一篇類似的調查報導中關注了新一屆領導人習近平的家族。其中提及這位被視為反腐鬥士的領導人及其家人可能也積累了數億美元的財富。"
文章最後以從2001年開始被中國政府拒絕入境的中國問題專家黎安友(Andrew J. Nathan)的表態結束。黎安友提醒人們應該注意到中國施壓後促成的自我審查現象,這種現象存在於美國以及歐洲的各大機構中,包括學者、非政府組織、基金會、電影業和網路产業。作者最後援引黎安友寫道:北京早就"開始向西方展示其通過製造恐懼而實現的和諧統一。我認為,我們必須對此給予抵制,不僅僅是在新聞工作方面。"
摘編:任琛
責編:樂然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