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林视点:该妥协了
2019年8月2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的抗议活动已经超过两个月而并无平息之势。上周末,在又一次街头冲突中警方首次开枪--幸好仅是对空鸣枪示警。一个孤身被暴力示威者包围的警察,想以这种方式突围。这并不是警察任意使用暴力的又一例,却表明了当地形势的紧张程度。
乍听起来,香港示威者的诉求似乎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他们要求港府收回抗议运动的导火索--备受争议的《逃犯条例》,而不是像特首林郑月娥所宣布的那样仅仅是搁置。示威者要求的对警察暴力的独立调查,至少可以暂时平息一下民怨,而且调查尚需时日,也能为政府赢得一些与抗议运动对话的时间。至于在不久的未来香港能举行自由选举,抗议者对此早已不再抱幻想。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清楚,如果香港与中国大陆的联系真的被"切断",会引发极大的恐惧。因此只有一小部分激进分子主张香港独立,多数人希望的是维持现状。示威者希望保持司法独立、新闻、言论和集会自由,这也是与港英政府共同制定的《基本法》所保障的权利。当然从长期看,示威者还要求港人直接选举特首。这是香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希望特首倾听民众的诉求。
拒不妥协
但看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依然不准备做出妥协。"问题并非不回应诉求,而是不接受诉求",她周二在一场记者会上表示。而香港《南华早报》则写道:"如果特首之前就重视了示威者的想法和感情,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火爆事态"。这也表明,香港仍然拥有新闻自由。林郑月娥前一天与近20名抗议运动代表的会面并没有带来什么成果。
林郑的问题是,如果她彻底撤回逃犯条例的修订计划,就是间接承认,顺从北京的意志是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从一开始就是不合法理的。而对警方的独立调查则会对北京一直强调的"犯罪分子"和"暴徒"说法提出质疑。因此,林郑月娥寄希望于能拖到抗议运动自行平息。她希望示威者逐渐失去兴趣,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不愿再忍受这个城市现在的非常状态。但这样的盘算可能会落空,因为只要大部分示威者还感觉到,这可能是扭转局势的最后机会,他们就不会放弃。此外,示威者还负载着国际舆论的期待压力,后者已经把香港的抗议上升为自由世界与威权中国之间的一场较量。
中国官媒片面的宣传也更使得香港示威者感到自己的诉求得不到认真对待。眼下的局势让人想起一场似乎无解家庭纠纷:在能够重新心平气和地对话之前,必须消除许多已经存在的恶意,收回那些在气头上抛出的指责。"香港即将成为一个警察国家",一则在30多份国际知名的日报上刊登的广告这样说,这当然是夸大的说法。
今非昔比
"没有中国,香港就什么都不是",一位读者在官媒《中国日报》的网页上这样留言。这也是言过其实的说法。在1980年中国开放之际,香港早已是亚洲最成功的城市之一。很多大陆人不愿承认,中国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香港这块前英国殖民地的法治保障,香港在至少20年间是西方通向中国的大门。但他们没有忘记的是,香港人几十年来对大陆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现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很多大陆人反而对在他们眼中不紧不慢却爱挑剔的香港人傲慢起来。确实,香港在一些核心领域落伍了。一水之隔的深圳如今在创新方面已经领先香港。在15年前这还是难以想象的。不少中国人,尤其是那些不愿费神在网络上翻墙阅读国际媒体的人觉得,香港人有些得寸进尺,他们其实已经享有比大陆民众更多的自由。这样的误解让人想起,直到今日,东、西德人有时也还难以对话,因为他们无法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立场。
消除偏见
眼下不少大陆人甚至支持向香港派兵。但走到这一步的可能性不大。北京还有对香港人施压的其他手段。因为香港在经济上依赖中国。经济受到冲击越大,比如没有游客来港,或大陆的网络银行抢走了香港传统银行的生意,抗议者遇到的阻力就会越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担忧和害怕不会因压力而消失。对北京来说,更有效的办法可能是力图重建人们对"一国两制"原则的信任。如果考虑到台湾,更是这样。
香港政府则必须找到办法解决房价飙升、社会福利体系不健全、贫富差距、年轻人缺乏发展机遇等问题。香港并不缺钱,缺的是政治意愿。
更重要的是,现在到了香港人和大陆人消除互相间偏见的时候。香港人应该正视中国南方经济腾飞带来的机遇,而大陆人则应看到,香港依然拥有一些对整个地区发展有助益的优势。而其中一条便是法治。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