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曼德拉 两种德国人
2013年12月1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一位伟大的人物"、"一个光辉的榜样"、"一个满怀忍耐、爱心和宽容的人"--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德国被视为非暴力自由抗争的偶像。所有政党的政治人物都对这位南非前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一生成就表达极高敬意。
但是,对德国与南非的历史关系作一番回顾后却能发现:情况并非一向如此。在过去,一些德国政客曾对曼德拉满腹狐疑。
对曼德拉的怀疑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德国联邦政府在对待曼德拉的问题上态度还十分谨慎,尤其是保守派阵营。时任德国外长、来自自民党的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回想当年,认为有些人应该仔细考虑一下当时的立场。根舍本人在80年代就在联合国呼吁释放曼德拉,而这一态度在德国颇具争议。"我受到指责,说我为一个杀人犯和恐怖分子付出努力",根舍回忆道。
美国和英国那时也认为曼德拉是一个"国家恐怖分子"。"毫无疑问,联邦德国当时应该对非人道的种族隔离制度以及美国和英国那种僵化的立场采取非常批判的态度,这本是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德国之声非洲问题专家沙多姆斯基(Ludger Schadomsky)表示。
反种族隔离运动力量壮大
与政界相反的是,反种族隔离运动在1980年代的德国逐渐声势壮大。购买和消费从南非进口的葡萄酒和水果?这对许多呼吁抵制南非产品的教会、公民组织和学校班级都是不能想象的事情。柏林政府虽然从官方立场而言与种族隔离政权保持距离,但直到种族隔离废除,联邦德国政府也没有加入抵制运动。这是因为部分德国政治人物根本不认为与南非保持友好关系有什么道德上的问题,德国绿党议员、德国非洲基金会副主席乌希·艾德(Uschi Eid)表示。
德国经济界也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关系密切。"德国当时是南非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反过来,南非也是德国在非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沙多姆斯基表示。比如大众汽车迄今还是南非一个重要的德国资方,提供大量工作机会。西门子集团也是一个重量级投资商。不过当80年代末国际社会对于南非白人政权的压力日渐升高时,许多德国企业都将自己的工厂设施等搬出南非,迁往津巴布韦等国家。
德国的经济利益
双重道德标准?德国经济界非洲联合会的莫内尔扬(Michael Monnerjahn)表示,以今日眼光来看,人们确实有理由对有些德国企业做出这样的指责。这些企业虽然表面上谴责种族隔离,但却不愿意聘用黑人进入企业领导层。
80年代末南非的政治变革曾让德国企业界感到无所适从。"就算当时的各企业主管们对曼德拉评价积极,人们依然怀疑他是否能将这个国家带入平稳的航道,"莫内尔扬说道。
曼德拉形象的逐渐变化
1989年南非政权更替后逐渐启动开放进程,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大局抵定,这时候德国政界异口同声地表示赞赏。人们将这一阶段称为"Pretoriastroika",以与戈尔巴乔夫在前苏联启动的"Perestroika"(改革)相呼应。沙多姆斯基表示,曼德拉还在狱中的时候就开始领导南非的和平转变,与当时的总统德克勒克(Frederik Wilhelm de Klerk)并肩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的这一成就对德国政坛的意识转变贡献良多。
而在关于如何对待曼德拉的问题上,直到1996年的德国黑黄政府里还不乏持怀疑论者。当时的联邦议院主席、基民盟籍的苏斯穆特(Rita Süssmuth)邀请已经担任总统两年的曼德拉访问波恩,并在德国议会发表演讲。"有些政治人物和议员对此有不同看法,"苏斯穆特在之后的一次电台采访中回忆道。不过曼德拉最后还是在德国议会发表了演讲。"他站在议会里,言辞和缓但意义深刻,对我们的议员们释放出巨大魅力,"苏斯穆特表示。
保留态度和怀疑立场--时至今日,这些词汇与纳尔逊·曼德拉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历史遗迹。在南非国内被称为"Madiba"的曼德拉早已成为不朽的自由象征,也是德国政界心目中的标志性人物。非洲问题专家沙多姆斯基表示,曼德拉最终还是依靠访问德国期间所展示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心怀疑虑的德国政商两界。
作者:Vera Kern 编译:石涛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