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养老模式
2013年5月2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68岁的张国胜(音)的日常工作是照顾同村一位81岁的老人,为他洗衣、送饭、给他作伴。这项任务他将一直担负下去,直到他自己也需要别人照料。"生活在这里比一个人在家好,我们可以互相帮助,也有共同语言。"张国胜说,他过得很开心。
他们生活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的前屯村的一个"互助幸福院"。这种由相对"年轻"的上年纪村民照料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的实验,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可能被推广的养老新模式。
有效、低成本的模式?
据中国民政部统计,到2030年中国每4个居民中就将有一个年龄超过60岁。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传统的子女赡养父母的养老模式将难以为继。世界银行驻京办事处专家王德文对路透社指出,农村正规的养老系统本来就很薄弱,许多地方甚至是空白。
在这一背景下,前屯村的"互助养老"提供了一种成本更低,更简单有效的模式。中国民政部部长李立国2011年访问肥乡县时充满信心地表示,这里"给全国树立了榜样"。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乐观。在中国有合作项目的美国家庭养老服务公司"居家"(Right at Home)的经理布克里(Tony Buccheri)指出,年纪越大,健康问题越多。如果让六十多岁的人照顾九十多岁的人,他们是否有能力、经验和体力照料好比如有慢性病的老人?"
前屯村的村长蔡清洋也有同样顾虑,"我们这里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照顾。有重病的老人需要想其他的办法。"他补充说,但这是解决当地养老的唯一出路,"村里和国家没有能力供所有老人享受正规养老机构的条件。"
未富先老 城乡悬殊
距离北京450公里的前屯村有居民1500人,老年人的数量是青壮年的3倍。2008年,蔡清洋把村里一个废弃的砖厂改建成一个敬老院。当时25位老人住进了11个房间,他们同吃同住,一起干一些农活儿、家务,相互作伴。这个项目后来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在其他十多个省份也出现了效法前屯的养老机构。
现在前屯的互助院有30位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5岁。政府每年为每个老人拨款600元。而一个老人要入住正规养老机构,花费至少是十倍。
专家认为,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未富先老"。世界银行去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始终较城市老年人严重。而这一现象尚无望改变。目前中国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仍生活在农村。
世界银行的王德文认为,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让乡村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社会福利待遇,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户籍制度,简化家庭落户城市的程序。
来源:路透社 编译:叶宣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