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文摘:香港“坦克人”能阻止镇压吗?
2019年9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正义会再次被坦克碾压吗》,作者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说评论香港"坦克人"时说,"当一个身着短裤和背心的瘦小男子伸出双臂,试图保护被一名警察拿枪指着的抗议者--这是一张令人难以忘怀的照片--我们怎能不被感动?"
文章说,与1989年一样,这些抗议活动由于政府的处理失当和态度傲慢而出现了滚雪球似的增长。中国的强硬态度也令香港人产生了深深的敌意。谴责"纳粹中国"(ChiNazi)的涂鸦随处可见, "香港中国人"的老说法不再被接受,代之以 "香港人"。因此,习近平的政绩之一是:他毁了"中国人"这个词。
作者说,香港人表示,他们汲取了政府对完全和平的抗议置之不理的教训。"我认为暴力是错误的,可能会增大镇压的风险,但公众的挫败感太过强烈,以致于我发现,几乎没人愿意谴责暴力"。
"特首必然是中共操控的傀儡"
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普选路断 特首恶晒 法治瓦解》,作者李平说,一个由中共操控的特首选举,必然产生一个中共操控的傀儡特首;一个不受民意冲击的特首,必然罔顾民意、大晒恶晒,只知卖港媚共;一个失去民主基石的社会,必然失去行政中立、执法公正、司法独立,让原有的法治土崩瓦解。香港普选梦碎又五年,自由与法治正在崩溃。
但是,作者认为香港未来仍有希望:"港人的勇气与智慧岂是中共港共所能算计,和勇一家的市民的如水抗争,势必送林郑去做梁振英的键盘战友,势必迎来香港自由、民主、法治浴火重生的一天"。
中共政治宣传伤害公众思维和语言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中国举报盛行、强迫道歉的网路景观怎么来的》,作者秦胆说,中国社交媒体取代了书刊、报告与广场,成为党国语汇应用主要场域,表面上民众是自发表达集体情感,然而统御一切的极权体制下,媒体是官督商办的,舆论也是被引导操纵的,不容于官方的表达早已被技术遮罩,铺天盖地的护旗手与其说是一种舆论,不如说是一次表演,无孔不入的政治宣传及其暴力话语,对公众思维与中文语用造成都会造成持久、难以估量的伤害。
文章说,与纳粹德国如出一辙,小粉红的思维方式正是教育与媒体形塑的结果,成长于后殖民、后冷战的新生代,殖民与革命对他(她)们来说是遥远的标本,是意识形态形形色色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新生代社会化的过程,他(她)们的从党国习得的思维方式自然与党国同频共振。
中国能"拖"赢中美贸易战吗?
台湾《观察站》发表文章《特朗普变、习总拖 谁能笑到最后》,作者乌凌翔评论香港抗议运动时说,季节更替、春去冬来,谁事先不知?中美贸易战其实都是阳谋,只因中国够大,它能拖;积极防御指导它拖,也是"示弱+战略欺敌"。很多人常说"时间站在某某那一边",指的就是谁更能拖,或,谁能在拖延的过程中,积累更多优势,布局未来出奇不意之一击,最终扭转情势。
文章说,无论主观上亲中或远中,从地缘上来说,台湾都面对中国崛起的威胁-就像中国周边的十几个邻邦小国一样--未来是统是独,都得与它周旋,必需深入研究它的战略思想。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