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2013年1月3日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而监测指标的落后,一度成为各方诟病的焦点。在不少城市,即便天空呈现灰黄色,官方环保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依然可能是"优良",饱受质疑。不少外国使领馆更是购置设备,自行监测并发布所在城市的污染数据。
在这些曾经广受争议的空气质量数据中,PM2.5便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一项指标。这种2.5微米直径等级的细颗粒物,相比直径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够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也更严重。美国驻华使领馆长期以PM2.5为参考系,通过网络发布所在城市的污染评价,与中国环保部门不含PM2.5数据的评价指数形成了强烈反差,还在去年6月引发一场外交争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责美国使领馆"别有用心"。
公开只是第一步
去年初,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先行公布PM2.5污染数据。随后,中国环保部在去年3月发布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明确规定了PM2.5的限制,同时,其他污染物的限值也大幅收紧。按照环保部的计划,2016年起,新标准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而此次74个重点城市率先启用新标准,在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也是中国环保事业的重大进展。他说:"能够监测并公布这些信息,首先能够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对保护公众的健康也是有价值的。"
按照新标准,环保部估计全国7成以上的城市无法达标。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在有些时段PM2.5的浓度比限值高出1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新标准,仅仅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一过渡阶段目标值;而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已经逐步实行更为严格的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要真正实现与世卫组织的最终标准接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军则特别强调,"在发布空气污染警示时,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应该客观地将污染情况告知公众,提示对健康的实际影响。"
马军认为,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可能还需要18到2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新标准的空气质量要求;监测并发布数据,让公众充分了解空气污染现状,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应该是加强警示和倡导,以尽可能避免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影响。此外,还要积极识别污染源,并最终实现污染的减排:"这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治理应有时间表
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绿色和平组织与北大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在这份名为《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的报告中,提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四个城市中,2012年全年有约8600人因PM2.5污染而过早死亡,并造成了约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报告还指出,如果这四座城市的空气质量能够达到世卫组织的最终标准,早死人数将能减少八成以上。
参与本次研究的绿色和平环保专家周嵘强调,新国标推行的世卫组织第一阶段标准,与最终标准相比,长期影响下会使得早死风险上升约15%。
"中国的达标标准,可能只是算及格标准。而公布数据,可能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公布数据才能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周嵘表示,现在中国暂时还没有制订出真正的治理空气污染时间表。"除了北京提出了一个达到国家标准的时间表,其他城市都没有提出具体什么时候治理达标,也没有提出未来五年或者未来十年分别下降多少。"
周嵘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报告,督促各地政府对空气污染治理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不过,她同时也表示,去年新标准的出台,以及今年在各大城市的正式实施,主要是由于公众的推动而实现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公民社会在环保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
作者:文山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