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chi0205 Pressestimmen Bin Laden

2011年5月3日

美国特种部队打死本•拉登的消息公诸于世之后,中东冲突各方和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媒体纷纷作出表态。

https://p.dw.com/p/118CD
--- DW-Grafik: Peter Steinmetz
图像来源: AP/DW

加沙地带的哈马斯领导层对美军打死本•拉登发出严厉抨击。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行政负责人伊斯迈尔·哈尼杰(Ismail Hanije)在周一(5月2日)中午表示,“我们将之视为美国血腥镇压穆斯林和阿拉伯人的政策的延续。我们对这起针对一名阿拉伯圣战者的谋杀行动表示谴责。”

哈尼杰表示,他们将向真主祷告,让本•拉登如同信徒和殉道者那样得到永生。此外,哈尼杰强调,哈马斯与基地组织保持距离,两者之间没有关系。此前不久,法塔赫领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权利机构也就本•拉登之死发表了声明。发言人哈堤卜强调,“本•拉登之死对于世界和平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抛弃本•拉登及其支持者在世界范围内鼓噪推行的暴力路线和方式。”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周一上午就已经向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了祝贺。他此后发表评论称,“反恐斗争将持续很长时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必须毫无妥协。这是一个重大胜利的日子,是自由、公正和我们与其他民主国家共享的价值观的一次重大胜利。”

除了中东冲突各方纷纷就本•拉登之死发表意见之外,阿拉伯媒体对此又持怎样的观点呢?

总部设在伦敦的温和派泛阿拉伯媒体《生活报》(Al-Hayat)发表评论称,“奥萨马·本•拉登的死是分步骤而来的。当突尼斯和埃及的和平革命在没有恐怖组织参与的情况下将两国专职政权推翻之时,本•拉登在政治上就已经死亡了。自此之后,基地组织就如同黑夜中的盲人,因为他们显然已经失去了与那些努力在本国实现和平变革的阿拉伯世界民众的联系。”

走通俗路线的阿拉伯网络报纸《Elaph》在就本•拉登之死对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发表评论时显得比较谨慎,“迄今为止本•拉登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在评价他对于伊斯兰圣战者的影响力时应该保持谨慎。尽管如此,人们今天已经可以断言:只有阿拉伯世界实现了自由和民主之时,本•拉登的思想才会真正消亡。因为只有多元社会才能通过思辨的力量消解极端主义思潮。因此,支持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运动才是对付‘本•拉登主义’的最好防御。”

亲沙特的报纸《中东时报》(Asharqalawsat)认为“恐怖之王”本•拉登的死亡是其极端暴力路线的逻辑结果,“本•拉登的终结早就可以预见。而他以这种方式死去也是其极端主义的一个逻辑结果。这对于其他仇恨和恐怖说教者的一个警告,这些人为针对无辜平民发动恐怖袭击提供意识形态的合理化解释,并以此对伊斯兰造成了莫大的耻辱。”

西方对于本•拉登之死雀跃不已,而阿富汗报纸《Aschte Sobh》则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此事,“这再次显示了,阿富汗视角与西方有多么不同。西方世界将本•拉登之死视为公义彰显,大加庆祝。西方人认为,现在世界变得更为安全了。但是我们阿富汗人并不这样看。有鉴于我们国家的处境,本•拉登之死对我们而言并不意味着公义彰显,我们的世界也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为安全。只有恐怖主义永远从我们地区和世界上消失,公义才能得到实现。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阿富汗人才能谈论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

本•拉登藏匿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这让很多人惊讶不已。当地的英文报纸《新闻报》(The News)刊发社论指出,“巴基斯坦没能在自己国内发现全球最大通缉犯的行踪,这一事实令人震惊。”

另一家巴基斯坦报纸《每日时报》(Daily Times)的评论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本拉登是如何在巴基斯坦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我们国家藏匿起来的?这个问题很难向美国解释。”



作者:Clemens Verenkotte/Iveta Ondruskova 编译:石涛

责编:乐然

Superteaser Großbildteaser ### Achtung, nicht für CMS-Flash-Galerien! ### Verschiedenen Onlineseiten englischsprachiger Zeitungen verbreiten die Nachricht über den Tod des Terroristenführers Osama bin Laden, aufgenommen am Montag (02.05.2011) in Kaufbeuren (Schwaben). Weltweit äusserten sich Politiker erleichtert über den Tod des Al-Kaida-Chefs. Foto: Karl-Josef Hildenbrand dpa/lby +++(c) dpa - Bildfunk+++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