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杀手:垃圾
2012年2月21日印度尼西亚坦格让市(Tangerang)郊区有一座垃圾处理厂,它为周边的居民带来了幸福。2010年以来,它不仅使街道变得干净,而且,还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在300平方米的厂区里,收集起来的垃圾被分门别类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或用来生产堆肥。每天有15辆带拖斗的摩托车穿梭于市区,收集垃圾,每天的收获可达400公斤。
垃圾处理厂的员工对垃圾进行分类:纸张、玻璃、塑料、有机废料等被一一分门别类,可回收利用的材料继续出售。有人甚至就地取材,制作有用的东西,例如用塑料袋或果汁盒子做成钱包或口袋。而果皮及蔬菜、谷物的废料等有机垃圾则用来生产堆肥,然后装袋出售。购买这些天然肥料的客户主要是植物园和园艺作坊。只有三分之一的垃圾无法利用,被倒入垃圾场。
村民自己动手解决垃圾问题
对村民们来说,垃圾处理厂为他们创造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同时也顺水推舟,为保护气候作出了贡献,因为,这一来他们减少了垃圾堆所排放的甲烷气体。甲烷对气候的危害比二氧化碳高二十倍。根据发展援助组织“德国波达”(BORDA Germany)的统计,坦格让市每年减排甲烷达130吨。
“德国波达”也是为坦格让市居民建垃圾处理厂提供援助的机构。该组织由德国联邦发展援助部提供资金,三十多年来,致力于改善贫困国家的生活状况。该组织负责人安德烈亚斯•乌尔里希(Andreas Ulrich)说:“虽然印尼有市属的垃圾处理站,但效率低。”这里每天有成千上万吨垃圾,“公共机构不堪重负。”
印尼巴厘岛上的居民也自己动手,解决垃圾问题。2008年,特美斯村建起了一座堆肥厂。这里85%的垃圾是有机物质,可以加工成天然肥料;5%的垃圾能够回收利用;仅有10%的垃圾最后倒进垃圾场。
为堆肥颁发减排证书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个堆肥项目也是赚钱的好机会。为瑞士组织“我的气候”(myclimate)负责回收利用项目的托马斯•奋斯特瓦尔德(Thomas Finsterwald)说:“问题在于,生产过程中耗能量大的化肥仍受到国家补贴。”该组织参与了巴厘岛上这家堆肥厂的投资。由此而减排的温室气体──每年约有350吨甲烷──以减排证书的形式卖给旅行社等机构,用以补偿坐飞机旅行所造成的碳排放。
坦格让市和巴厘岛两地的项目也改变了人们对垃圾问题的看法。如今,小学生们就已经在学习垃圾分类和堆肥的作用。随着收入和就业机会的提高,这两个地区慢慢富裕起来,人们也愿意而且有能力支付垃圾费。在坦格让市,每个家庭每月支付一欧元。这里家庭的平均月收入为150欧元。
“德国波达”组织认为,这些创意很可能起到示范作用。迄今为止,该组织在印度尼西亚的15个类似的项目中投资12万欧元。负责人安德烈亚斯•乌尔里希说:“五年以后,仅印度尼西亚就可能拥有数以千计这样的工厂。”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发展的潜力:据“德国波达”预计,2025年,全世界每天将产生180万吨垃圾。
作者:Po Keung-Cheung
责编: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