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读者来函集〔2006年5月第2辑〕

2006年5月10日

本期读者来函集里,就中国自任主教、中国向非洲示好、人权理事会、陈水扁过境风波和胡锦涛访美等问题,读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另外,不少读者来信反映近来德国之声网页打不开,德国之声正在寻找解决办法。

https://p.dw.com/p/8SMy
读者反映,目前无法打开德国之声网页图像来源: DW

中国自任主教的继续讨论

rtu54848

可见陈主教的意见是很短视的,在中国人看来,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教会只是一种组织型式罢了.当然,和教廷建立外交关系,也不是非要不可,没有外交关系的几十年,大家信教还不是好好的..........倒是教廷要放下架子,显示宽容,而不要跟著那位陈主教去以权力为重,应当以传教和宽容为重.教宗因〔应〕该直接和大陆接触,建立外交关系,一劳永逸的(地〕解决问题.

rtu54848

在建交之前,听从HK的意见,是有害无益的,也没有指责的意义,爱国教会现在没有办法听从教宗的指导.所谓人不由己.

中国缘何向非洲示好

otto1981 中国的战略相当好,不仅要在非洲发展,在南美洲也要这样做。支持!!!

人权理事会

demofree

中国参加人权理事会的意义何在?意义就是中共企图利用成员国身份更便利地阻止国际社会对中共严重侵犯人权的谴责和压力。

德国之声网页打不开

c8425

这个网址http://www2.dw-world.de/chinese/miniquiz/263/0.html打不开。

chen

您好,我是一名来自中国的网友。一直关注你们的网站和你们所提供的讯息, 但很不幸,最近我这里的IP似乎不能正常的访问贵网站了,请问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么? 比方说使用代理服务器之类的?

陈水扁出访过境风波  

goog129

您们好!5月5日的回信看到了,谢谢。我先前的断言正确,扁是个重度投机者,我能看出,美国政界更能看出。他受到冷落是正常的,扁不过境美国乃是无奈!

胡锦涛访美

Vwlde

好象最近两次的胡访美,都有所谓的国事访问的定性问题。大抵是BUSH不认为这是一次国事访问,而中方一定强调这是一次国事访问。 无论如何,最后访问总是成行。大单总是抛出。美国总是在台湾问题上模模糊糊。我们的出口商品总是在哪里又遭受了反倾销。所以,看起来有没有这样的访问都不是很重要。至于是什么规格的访问就更加不重要。和日本没有首脑会议好多年了。还是生意照做,民间往来频繁。所以,在市场经济里,政治的影响其实并不象人们以为的那样高。

对于民生来讲,很多东西都是很遥远的,不可触及的。这是历史的进步。 民生和政治的远离,是判断是否是市场经济的标志之一。现在我们老是在希望别人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抛开政治的因素不谈,就来看看我们的经济运行现实,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经济体系还不是市场经济。我们的政府可以随意决定土地的价格,从农民那里以极低的价格买来,随后就在市场上以极高的价格抛出。这中间的差价,可以达几十倍。(一个新鲜的例子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240742) 土地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我们这样的土地市场,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市场。这是由一只有形的手操持把玩着的市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的石油行业给民营企业的进入门槛是100亿。航空,电讯,就是现在已经很普通了的手机,生产还需要准入证。汽车更加是一个好例子。浙江的李书福哭天抢地好几年,终于搞到一张准入证。这样的市场是不是我们讲的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呢?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的市场经济也是有政(府)干预的。要不然,为什么我们要买他们的石油企业,阿联酋要买他们的码头,他们的议会都否决了呢?是的,他们的政治当然也会介入市场。但是,这只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力有可能超越经济范畴时才出现。与其说,他们是在干预市场,不如说是他们在保护政治或者国家安全不被市场入侵。

当然这样的论断是不严密的,很多事例都有探讨的余地。但是,我们的市场从来源来讲,就是政治的手里放出来的。放什么给市场做,都是由政府说了算的。所以,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说了半天,就是想指出,我们的市场经济虽然还不能被别人承认,但是,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讲,政治和经济的分离,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虽然不能肯定将来的发展会不会延续,目前的趋势还是不错的。这个是从这些越来越“没有影响”的访问中得到的一个感想。

第二个感想就是,现在好象中美两方对这个礼仪的注重颠倒了一下。过去,我们常常谈到中国人的好面子,说是清朝的官员和老外谈判,在谈判桌上丢了很多的国家利益,只好在结束之后让老外走偏门出去,不让走正门。这样一来,就可以给皇帝汇报,说是在气势上羞辱了老外。老外倒是只顾了具体的好处,管它什么正门偏门。这个例子有点演义的味道。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真真切切的了。70年代我们和美国建交。是美国人千里迢迢跑来跑去。我们的伟大领袖就是在书房里接见了一下而已。如果是500年后的子孙念起这段历史,又不太了解当时的实力对比,说不定就以为美国总统也是一个番邦国王来朝拜呢。可是实际上,当时的中国不过是一个在经济上可以忽略的小国,穷兵黩武的〔地〕搞了一个原子弹,恶作剧般的(地)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间挑衅到了危险的地步,不得不软下来求得一个生存的余地罢了。越是在一个自信到自满的地位中,才越会藐视礼仪。这个和百万富翁说,他早上早起,没有叫醒厨娘,而是自己做了早餐,顺便居然也给厨娘准备了一份一样,可以被引为美谈。当然,没有人会怀疑,百万富翁已经穷到为厨娘打工的地步。厨娘向人炫耀她主人的平易近人,也不能就证明了,她真的可以和她的主人平起平坐了。

今天,中美外交,居然会在是不是国事访问上起了争议,说明我们的国力真的是厉害到美国人不肯迁就的地步了。最后我们居然还是照样成行,不会为了美国人招待规格降低而抗议不去,也越发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可以慢慢让人自信,自信到可以不重视正门偏门的地步了。这样的转变,难道不是令人欣然的吗? 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有人批评中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没有大国风范。斤斤计较于历史和靖国神社等面子工程。反观美国,也是和日本浴血奋战的。为什么就没有象中国和韩国一样气急败坏呢?这样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中国对日本的态度不能从容,也是我们的战略。所谓的远交近攻,我们可以和美国人放下身段,但是或许就需要一个日本来体现我们的国家利益。不是政治方面的专家,不敢再随意发挥了。免得倚〔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