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大会战
2013年10月1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1813年10月16日是个阴冷的秋日。早上9点浓雾才散去,三声信号枪响宣告了战役的开始。大约60万名士兵相互对阵。一方是拿破仑及其盟军,另一方是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和瑞典军队。
四天之后战役于10月19日结束时,普鲁士将军格内森奥(August von Gneisenau)兴奋地写道:"我们赢得了大会战"。"这样的场面过去数千年历史上都没有过,尸体和伤兵遍地,绵延数公里。攻占莱比锡的战役十分血腥。"
这是到那时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12万名士兵阵亡,大约是参战人数的五分之一。他们死在交战中、战地医院里或人满为患的道路上。大战之后瘟疫袭来,除了参战士兵,许多战地医生和平民也被夺去了生命。
一个时代的终结
拿破仑不得不接受战败的事实。他失掉的不仅仅是一场战役,莱比锡大会战标志着拿破仑在欧洲的统治开始走向终结。这场战役的血腥、残酷让参战各国的统治者认识到,除了战争应该还有通过谈判解决冲突的可能。"人们第一次因一场战争的结果受到如此大的震撼,以至于对自己说,必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莱比锡大会战博物馆的历史学家波泽尔(Steffen Poser)说:"人们首次提出了一个问题:还有别的办法吗?这一思考的结果是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聚会,重新划分拿破仑倒台后欧洲的版图。英、法、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五个传统强国的地位得以恢复。各国君主利用这一机会共同压制自由派思潮,推翻拿破仑时期内取得的民主成就。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阴暗面,维也纳会议给饱受战争之苦的欧洲带来了一段和平岁月,在此后将近40年里,欧洲大国之间没有在发生战争。
不同视角不同解读
在欧洲不同的国家,人们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的视角不尽相同。在俄罗斯的历史书中,这次战役被视为战胜拿破仑侵略军的胜利,尽管俄军有22000名士兵战死,是损失最惨重的一支军队。在奥地利,人们对这场战役也给予没有太大的重视。
在如今的德国,对莱比锡会战的记忆首先意味着对死者的悼念。对此作过调查研究并出版过历史小说的作家艾伯特(Sabine Ebert)认为,人们对这场大会战有种种误解。"在历史观察和许多人的记忆中,这是一场解放战争,一场人民反抗外来统治,争取改革进步的战争。"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这样的想过,他们关心的只是划分领土、夺取新的土地、扩大自己的权力。
另一个与莱比锡会战有关的误解是,这场战役标志着近代德意志民族的觉醒。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前,德国是一个由众多小邦国组成的松散联盟。主张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人士在19世纪试图把抵抗拿破仑的战争拿来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宣传服务。波泽尔说:"这些人试图把以莱比锡会战为核心事件的所谓解放战争打造成德意志建国传奇,导致德国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与其他国家不同。"
莱比锡市长荣格(Burkhard Jung)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尽管拿破仑的军队在莱比锡遭到惨败,但法国大革命产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还是得以在欧洲得到传播。"荣格从维也纳会议、两次世界大战直到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中看到了一脉相承的理念。波泽尔也认为,莱比锡会战的历史直到今天都有现实意义:"这是欧洲共同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事件,是一条通向今天和平社会的坎坷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作者:Birgit Görtz,Tom Goeller 编译:叶宣
责编:乐然